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层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一体—分化—再融合的过程。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在三个层面之间层层递进,彼此渗透。幼儿园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应该实现科学与艺术在物质、心理和本质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巨匠,在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科学世界的同时,还拥有着一个灿烂绚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和艺术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一种糊涂观念———“艺术是非科学的”,从而认为在艺术教育中并不存在科学教育的问题。本文则认为,艺术虽不是纯科学的,但艺术也不是非科学的,是艺术科学引导人们走进艺术世界,是艺术科学帮助人们创造艺术。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艺术科学教...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是结合的。虽然中世纪以后因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导致了它们的分离和疏远,但下一个世纪科学与艺术将再次重逢,已经成了许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共识。这一点,有1993年和1995年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或作主发言的两次《科学与艺术研讨展示会》及有关作品为证。面临着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学教  相似文献   

6.
陈沪铭 《上海教育》2006,(11B):34-35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对范畴,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历来,人们把科学与艺术看作人类文化的两翼,这对情感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双生子已经穿越了5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见证了人类世界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和革新,从人类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人才培养必须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生活之河的两条支流——艺术和科学中,人类的创造力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历史事件的演变中,在世代嬗替和文化的更迭中,科学和艺术的创造总是受到极高的评价。科学和艺术是人类进步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攀登高峰的见证。 科学和艺术共同凝结在原始人使用的石斧和陶器上。商代的雕塑艺术与青铜制造业的发达有关,司母戊大鼎和四羊方尊等青铜器,既是冶铸科学的伟大成就,也是一桩艺术珍品;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可以在青铜器上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古代的教堂、庙宇或宫殿,都是严谨的科学结构和高超的艺术造型相结合的产物。只是在古代,对科学和艺术不加区分,被考古学家们称为“文化”,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这是因为当时的许多杰出人物差不多都是精通科学和艺术的“通才”,象古希腊  相似文献   

8.
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明的两大主要形态,在科学教育中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有区别的两大领域,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艺术的创作也愈加多方位的与科学技术交叉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直接对话,在世界上正逐渐成为人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华东师大教育系施良方,王建军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教育理论界的一个老问题。如今人们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教学的科学与艺术辩证统一"似已成为常识。然而只一句简单的"辩证统一"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对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把握,直接决定了...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10,(9):17-17
彭吉象8月12日在人民网撰文指出:李政道先生有句名言: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钱学森先生也曾说,从夫人蒋英的音乐艺术中获取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己在科研中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可见,艺术对其他学科、对人的一生,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要保持其世纪级水平的经济实力,就必须保持其世界级水平的教育。科技的发展主要来自于教育的振兴,21世纪,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空前激烈甚至空前残酷的竞争。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原先我们一直以为是军备竞赛,是工业竞争,是钢铁比赛,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近来,在北京刚刚结束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李政道博士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的观点,令人深思……一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世界主要大国中的有关学者、专…  相似文献   

12.
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曾谆谆告诫文学青年要读一点理工农医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许多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家不约而同地都在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世界一流的大学几乎无例外地都在强调艺术素养,呼唤人文精神。这件事,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   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谁也离不开谁。”钱学森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事实上,在堪称科学界泰斗的人物中,酷爱艺术而且造诣很高者举不胜举。爱因斯坦几乎天天拉小提琴,而经常和他一起演奏贝多…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论及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科学技术时,提到了饮誉世界的大科学家祖冲之、朱载。祖冲之及其科学贡献,国人比较了解,而对朱载则比较陌生。实际上,我国科学史家戴念祖,早就写出了高水平的专著:《朱载——明代的科学和艺术...  相似文献   

14.
颜慧 《科技文萃》2000,(11):21-22
2000年8月5日,刚刚在北戴河与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的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于6日又赶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学者、教授、画家共同商讨在2001年如何举办<清华90年:科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艺术作品展.李政道先生是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也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这次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将由李政道先生和吴冠中先生共同主持.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多年来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结合并身体力行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古罗马作家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是世界长篇小说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本文论析了《金驴记》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品格,肯定了这部小说的艺术首创性及其文学价值,旨在为西方近现代小说研究提供又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陈磊 《广西教育》2008,(11):20-20
陈磊在《科技日报》(2007.12.9)撰文指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鉴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在常人眼中,艺术和科学就像牛奶和酱油,怎么也扯不到一块儿。不羁、浪漫的艺术和死板、理智的科学怎么会有联系呢?然而在新世纪,人们越来越发现艺术与科学谁也离不开谁,就如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言: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艺术和科学的同等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这句话十分准确地道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灵感都是在创新的火花绽放时出现的。早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艺术的科学家或科学的艺术家。宋朝的大文学家沈括写得一手好词,他善写文章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作为一位文学家他还创立了…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方式,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都必须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力。人类对艺术与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艺术走向繁荣、不断变革的有效推动力。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科技进步促使艺术更加大众化、多元化、时尚化,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艺术实践为科技创新带来灵感和快乐体验,有利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关于数字艺术的认知与研究都在此次论坛得到完全的解析。来自于国内外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院校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来自不同文化和科学基础的各种关于数字艺术的认知都融合到了一起。为数字艺术产业的发展在新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数字艺术通过此次论坛在世界各地区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两种方式,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都必须运用想象力,发挥创造力。人类对艺术与科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艺术走向繁荣、不断变革的有效推动力。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科技进步促使艺术更加大众化、多元化、时尚化,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艺术实践为科技创新带来灵感和快乐体验,有利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