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有人指出,报纸应当把读者当“上帝”,满足其需求。但笔者认为此观念有失偏颇。作为报纸这种精神产品消费者的读者,自然不同于进市场买货购物的顾客。报纸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沟通情况的一种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报纸被完全看成是一种商品,通过办报获取利...  相似文献   

2.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读者拿到报纸,总是先看标题,然后根据自己的目的、印象、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进一步阅读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报纸编辑人员总是煞费苦心地制作标题,以吸引读者、影响读者和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求得更好的宣传效果.由于标题在报纸上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它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制作标题的功夫,也被称为一种"艺术".一、标题的种类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祝水兴 《新闻实践》2010,(11):66-68
要讲无效发行,首先要说明什么是无效发行。笔者以为,无效发行就是报纸没有进入市场、没有到达读者手中并没有被读者阅读的发行,一句话,就是报纸没有被读者阅读。与无效发行相对应的有效发行的概念,即报纸已进入市场、已到达读者手中并已被读者阅读的发行。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 [必读] 读者为什么一定要读我们这份报纸,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定要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或者喜欢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才感到够意思的,这就是我们报纸的"必读性".一些报纸,尽管也有一定的发行量,但因为没有形成这种"必读性",也就无法最终确立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而没有"必读性"也就没有读者的"忠诚度",只能沦为被其他报纸罩住的二流补充类报纸.  相似文献   

5.
当今网络时代,在各种新媒体的诱惑下,一些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弃报纸而去。报纸面临着大量年轻读者流失、现有读者年龄老化的窘境。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如何培养未来读者,吸引年轻的不读报族,唤醒休眠的报纸客户?在这种情况下,报社希望通过培养潜在读者的方式保持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读书时代就习惯于阅读报纸,成年后成为报纸稳定的读者。这时NIE工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走进了报业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进入"厚报"时代,读者进入"速读"时代后,信息消费的主调也变得更加简洁明快.据调查,一个人阅读一张报纸的时间一般为10到30分钟,报纸版面增加了,反而意味着每版阅读时间的下降.这就可能导致可读性强的稿件由于淹没在报纸版面中,而被读者所忽视.针对这种情况,国内报纸纷纷增强了导读功能.事实上,当代报纸对版面导读功能的普遍运用,实际上已经到了许多非专业性读者难以察觉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报纸的指导性任何报纸都具有影响社会、影响读者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有些新闻界同行认为,这种影响作用就是广义的报纸的指导性。我同意这种看法,但我认为,指导性是指报纸的功能而言。不管承认不承认,这种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报纸不是每天都以各自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情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读者吗?对这种影响作用,连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界也越来越多使用指导性这个词了。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贴近读者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办报人。多年来,新闻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许多探索,但至今尚未尽如人意。作为县市报的总编辑,应该如何围绕报纸的总体导向、总体构想、总体风格进行宏观策划,以体现贴近读者;围绕报纸的稿件组织、标题制作、图文配置、版面构划以及印刷出版质量,调动编采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微观指导,以保证贴近读者,这是深入进行新闻改革中总编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实践证明,有了这种策划,报纸就有可能受到读者欢迎;没有这种策划,报纸就有可能疏离读者,最终为读者所抛弃。因此,总编的策划对提高报纸的整体水平,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贴近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周洁 《新闻传播》2005,(4):26-27
编读互动是实现读者公共话语权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些报社的做法已经让我们看到这种悄然兴起的改变,即单一的读者来信被多样化的读者参与所代替。而让读者参与到报纸的编辑中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式满足,亦是报纸生存不可缺少之营养。因此开启一扇门,促进报纸的编读互动改革,是时下不可轻视之事。然而编读互动的意义还不至于此,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早年开始办报时曾经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任何一种报纸,如果不能取信于民,它将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报纸不同于文件,它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读者。“十年动乱”中,我们的报纸被少数野心家、阴谋家把持和操纵了。造假报道成风,虽然愚弄了人民,但却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读者见而生疑,有的读者还愤怒地将报纸撕得粉碎,这是我们新闻史上极不光彩的  相似文献   

11.
一、通过零售获得报纸已成为北京地区读者第一位的读报来源,而且这个比例还将越来越大 长期以来,通过邮政发行系统订阅报纸几乎是人们阅读报纸的唯一选择。随着报业发行体制的改革,这种状况逐渐被打破。至1998年,在全国2188家报纸中已经有800多家报纸以各种方式实现了自主发行即独立于邮政系统之外的“体外循环”。如今,与北京零售的格局相比,今天最大的不同是:“零售”这种以往作为“补充”渠道而存在的报纸流通方式如今已成为北京地区读者第一位的读报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各种发行渠道在周一至周五阅读市场上实际所占…  相似文献   

12.
留白,被称为版面设计的第四元素,这种以往被报纸忽视的功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报纸版面上,它使报纸看起来舒朗透气,读者阅读时,视觉有休息的地方。留白源于中国绘画。水墨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形式,与重视"空"的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果用墨布满白纸的每个角落,那就跟没有落墨的白纸  相似文献   

13.
《楚天周末》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一张周末报纸。 近两三年来,全国众多的报纸纷纷办起了“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并新生了不少类似“周末版”性质的报纸。这种被称为“周末版现象”的出现,适应和符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和符合了广大报纸读者的新需求,也是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4.
让报纸有用     
曾经有人说:"报纸如果能被读者收藏,而不是看一眼就丢掉,便是一份成功的报纸."细细分析一下,报纸之所以能被读者收藏,是因为报纸有用.报纸有用,是因为报纸所提供的信息有用.信息的有用性主要是通过报纸的服务功能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报纸版面是因读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满足不了读者需要的版面是难以发展的,尤其在当今,广大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有效需求大大增加,对报纸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报纸版面若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很容易被竞争的洪流所淘汰。因此,把报纸版面办得有分量有特色,是报纸得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巨大冲击,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必读性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报纸的必读性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拉动读者、扩大发行量的重要杠杆。报纸的生存依赖市场,而市场的主体是读者,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办报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报纸的必读性正是对读者需求的满足与尊重的必然要求。   传统新闻理论认为,报纸的可读性包含新闻采写、版面设置、栏目编排、图片运用等报纸运作的内部规律与要求。然而,这种理念往往忽视了读者 (受众 )的需求,它是媒体对读者的单向交流的传统思维方式的…  相似文献   

17.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18.
线饰──报纸版面美的使者赵永枝用线条装饰报纸版面,使其产生美感效应,更好地发挥版面为读者导读的功能,是报纸版面设计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通常被人们称为“线饰”。线饰报纸的版面是非常考究的。在我国报业实现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技术之前,文汇报坚持用黑色的细线...  相似文献   

19.
报业经营中的目标读者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报纸种类及数量迅猛增长,读者的选择余地随之不断扩大,读者需求更趋多样化、层次化,于是,报纸市场呈现出扩散、分化的特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报纸经营者只有针对读者需求进行目标市场营销,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因而,目标市场战略是现代报业应对市场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在报纸目标市场营销实践中,目标读者选择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编辑出版一张报纸,就是在经营一种文化产品,既是经营,就必然有消费。因此,报纸的编采人员必须确立读者消费意识,无论采写或是编辑稿件,如果不从读者的消费需求出发,那么,所编写的稿件就是发在报纸上,也没有任何意义,读者也不愿意消费这种文化产品。 了解读者的政治需要是发挥报纸舆论引导作用、促进读者消费的重要步骤 读者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