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叫你家长今天下午5∶00前务必到学校来。”时下,不少班主任,只要学生犯了错,就要学生把家长叫来。“叫家长”似乎成了不少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招“杀手锏”,解决棘手问题的一根“救命稻草”。
  固然,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全面教育。班主任常和家长联系,可以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增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如果无论事情大小,犯错轻重,动辄“叫家长”,过多过滥了,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还会引起家长的恐慌与反感。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遭遇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会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3.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4.
周书 《教育论坛》2008,(3):48-49
班主任工作是连接学生与学校、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具有“五心”、树立“五观”、做到“五勤”、处理好“五与”、注意“五忌”。  相似文献   

5.
“接待家长日”是接待学生家长的日期,由班主任根据自己的任课情况,选择某个固定的时间,以每周1——2个半天为宜。“接待家长日”过去我们曾称之为“家长接待日”,这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其主体是班主任,而不是家长。实行“接待家长日”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校内有准备地接待家长,可以避免家访时的白跑、空等,徒劳往返。实行“接待家长日”制度能提高联系的效果。家长校访时,目的明确,既可以从班主任那儿得到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信息,又可以从科任老师那儿听到对学生具体的介绍,便于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6.
张娇月 《考试周刊》2012,(54):177-178
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有十年了,班主任当了七年,副班主任当了两年。我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感触很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大,我身在北方,给我的感觉北方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投入方面是不惜血本。不过从我当班主任这段时间看来,发生的几件小事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因为现在高中升学率带动了入学率,所以学校围着高考的指挥棒在转,德育方面、心理教育方面在学校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于是班级中有两类人会得到班主任的注意,一类是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是老师眼睛里的“宝贝”,另一类是学习在班级排在最后的学生,是老师眼睛里的“差生”。我也曾经是这样班主任,不过几件事让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是什么?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班主任是条扁担,一头担着学校的要求,一头担着学生的心愿。“要求”的箩筐里已被教学任务塞得很满,纪律、卫生、活动的加载又会随时出现。“心愿”的一头,不仅有幼稚天真的共性和单纯固执的个性构成难调的众口,还有家长的殷殷期盼。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有力助手,而且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桥梁。根据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我认为“家长联系册”是班主任用来与家长联络的工具。它在沟通班主任和家长联系,沟通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加强互相配合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既可及时互通“情报”,又可节省班主任“家访”和家长“校访”的时间。“家长联系册”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真正有利于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建设的工具。一、通过“联系册”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在一些班主任的心目中,学生只是…  相似文献   

9.
任秀君 《班主任》2002,(11):15-16
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对老师动手。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1.
庞雯雯 《南昌教育》2004,(10):21-22
在一些学校,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与家长沟通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成。单纯进行这种“事后型”的传统家校沟通方式显然令家校双方感到力不从心。班主任要管理数十名学生,时间、精力都有限,很难做到适时与几十名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家长想要真正接触到孩子在校园里的成长“脉搏”,只能在晚上给老师打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创造性。作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就要做到“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14.
章春根 《中学教育》2006,(11):51-52
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我们这样位于乡村的普通中学,学生对教师的“不敬”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甚至与老师动手。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管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敬”。这种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本人造成不良的后果,大则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连接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工作繁杂而琐碎。我认为,一名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努力教书育人,而且还应该具备“五心”,即责任心、爱心、公平心、宽容心和细心。1.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班级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前沿阵地,是学校教育机体中的一个最具活力的“细胞”,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个致力于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家校通”系统在江西理工大学正式启动.此系统启动后.该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必须经常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汇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书信、电子邮件。另外.在辅导员老师的个人博客中开通“家长连线”专栏.为有条件的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提供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7.
陈建均 《江苏教育》2022,(87):57-60
家访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实践阵地,自“双减”以来,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班主任与家长、学生开展“对话式”沟通是家访的重要方式,随着德育工作地点由学校转换到家庭,班主任的对话德育不能仅停留在有声话语交谈的层面。为避免家访工作中对话的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将对话消融于热闹浅层的言语交谈之中,班主任“对话式”德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眼观六路,观察家庭“软”环境;寻求有效对话,先求其惑,再倾耳听,最后给出建议;关注隐性对话,拨动家长和学生的心弦,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胡麟祥 《中国德育》2007,2(10):73-75
一、“问题学生”及其与班级集体的关系 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为艰苦和复杂的工作之一。在中小学的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问题学生,虽然数量不多,却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班主任用尽了各种可能的办法:耐心谈话、批评表扬、严格管教、关爱帮助、发挥其长处、与家长联系,等等,然而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成效却依然甚微。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把这类学生称之为“难教学生”,并称“难教学生”为学校教育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2007年《家长》将开设新的栏目“班主任日志”,在这里,班主任老师将把他们所观察到的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表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愿“班主任日志”能成为家校沟通、共促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北鸿 《上海教育》2002,(3):77-77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家庭访问,历来是班主任要做的“功课”,也是校方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家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联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纽带。班主任深入家庭,与家长心平气和地进行对学生教育的探讨,这对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好地让学生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班主任深入家庭,还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幕后的东西,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