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从CIS(CITY IMAGE SYSTEM城市形象系统)专业理论角度出发,结合定位、传播等理论体系,分析了目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识别的实际案例,并期望从中寻求目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的普遍规律和存在的误区,从而切实有效的理解和挖掘出城市精神,探索地域特色的城市个性品牌形象的建设之道,进一步推动城市软文化产业链建设.  相似文献   

2.
地处海峡西岸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地缘相近,文脉同源,经脉相连.以闽南文化为立足点,整合厦漳泉三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厦漳泉旅游进行形象定位,并从地缘识别、人文识别、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五个层次,构建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旨在为打造闽南旅游品牌,提高闽南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海西经济文化区建设,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惠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目的地已步入形象竞争时代,惠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归纳分析了惠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四大支撑要素:绿色环保的城市生态,名人与名城相辉映的旅游资源,兼容并蓄的客家地域文化以及颇具特色的城市经济。在此基础上,文章采取比附定位法,将惠州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岭南人间天堂"。这一定位策略源于惠州同另一座山水型历史城市(杭州)的可比性,又同惠州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人地和谐的生态环境相吻合,还折射出其经济迅速发展、市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现状,基本涵盖惠州城市特色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和视觉形象识别理论,从视觉形象设计的视角,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厦门旅游纪念品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现厦门旅游纪念品牌视觉形象存在视觉识别不够明确、缺乏本土特色、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指出应以明确的视觉识别系统,丰富的传统图形和色彩元素,利用民间美术创作手法,采用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系列化现代设计理念等为出发点和创新点,大力提升厦门旅游纪念品品牌的视觉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对该城市的旅游景观、设施、服务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抽象的评价和认识,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子系统,对于提升当地知名度非常重要。钦州市旅游的原生形象具有吸引游客的潜力及滨海区域优势,诱导形象基于滨海旅游开发但缺乏系统化和概括性,复合形象侧重于旅游者感知认识的掌握。从旅游识别系统建立、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形象传播三方面对钦州市旅游形象塑造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优秀旅游城市形象标志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城市旅游标志设计上,多数利用了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形象、准确的向公众传达文化城市的整体印象和旅游特色,很好地满足了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论长沙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沙市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进行城市形象定位和塑造具有必要性,以城市形象发展历史和现状调查为依据,长沙城市形象可以定位为“以湖湘文化为特色、集山水洲城为一体的中部区域性经济、文化、科教、旅游中心”。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方面塑造长沙形象。  相似文献   

8.
析重庆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企业识别系统CIS经营原理基础之上,运用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IS,从人-地感知和人-人感知角度入手,提出了建设重庆城市旅游形象的诸多措施,使重庆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建设更具有说服力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兰州,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旅游城市.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兰州在打造"黄河之都"这一旅游品牌基础上,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兴建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文章以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为切入点,从历史文献学角度阐述了青城古镇姓氏文化、书院文化、民间艺术等的旅游价值.最后强调了青城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应以保护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还原古镇传统风貌,通过旅游形象传播,打破地域壁垒,试图对兰州市大旅游圈的形成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铜川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形象不突出,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急需塑造全新的旅游形象。本文根据对铜川市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和对铜川市旅游形象进行分析,为铜川构建了一个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系统等较为全面的旅游形象系统,该系统能够大力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城市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已经越来越重要.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解释了营销学中的网络营销和城市文化的概念,并通过云阳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阐述对云阳城市文化进行网络营销的方法.从而为我国中小城市的城市文化营销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是扬州旅游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扬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很丰富,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展开研究,总结了扬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指出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四项切实可行的对策: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对双东历史街区的文化开发力度;增加夜间文化项目,推出大型文化实景演出——《扬州运河印象》;采用影视营销、事件营销、音乐营销等创新营销手段;提出新的旅游形象口号"运河之都,名人荟萃,盐商故里,休闲宜居——新城扬州"。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凤凰古城为案例研究区域,以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研究了古城景区原生旅游形象认知成分的维度结构及潜在旅游者的感知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古城景区原生旅游形象认知成分包括旅游环境、地方特色与自然风光、建筑与古迹、居民友好、历史文化特色、休闲度假等六个维度,潜在旅游者对不同认知成分的熟悉度与认同度感知具有一致性。其中,潜在旅游者对建筑与古迹、历史文化特色的熟悉度与认同度感知较高,对旅游环境、居民友好的熟悉度与认同度的感知较低。本文研究成果将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测量方法的实证积累并为古城景区旅游形象管理与市场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数起十堰城区道路命名而引起的热议,凸显大家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关注。现在郧县撤县设区,成为了十堰城区的第三个区——郧阳区,这为融合武当山、沧浪水(调水源头)、汽车城、郧阳府四张文化品牌,加快十堰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契机,并对弘扬十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十堰核心竞争力,推动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强化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凝聚十堰向心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家界城市规划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已经成为张家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旅游大环境的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相关.张家界自建市以来,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张家界城市规划频繁变更。同时,城市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研究张家界市城市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发现旅游城市城市规划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的重要因素,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成为促进旅游消费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城市文化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和旅游消费决策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理清其间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打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强,以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的地方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旅游活动正在成为倍受游人青睐的旅游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连的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形式、类型、内容,还是在规模和影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未来大连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针对大连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只有采取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提升百年新城的文化气息;以"大海"为基调,突出"浪漫之都"的文化主题;以"北方不夜港工程"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借助"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机遇,提升文化旅游的信息化水平;重塑"花园城市"形象,美化文化旅游的环境氛围等对策才能实现大连文化旅游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琰 《太原大学学报》2014,(1):14-17,29
历史文化型城市文化类型繁杂多样,城市文化个性难以明确、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难以定位。太原市可通过从内在精神层面挖掘多维文化内核,以整合多维文化的方式,找出贯穿于多维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并结合竞争分析与旅游资源梳理,找出历史文化型城市定位个性旅游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形象的打造与推广是当今城市营销的主要手段。对一个城市特色资源的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是城市特色形象打造和推广的前提。忻州地处晋西北,尽管有独特的产业、文化、历史资源。但忻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还处在萌芽阶段。遵循城市品牌定位的五项原则,结合忻州现有特色资源,文章建议忻州特色资源的打造与开发要以新型工业城市建设、摔跤之乡文化品牌建设、“五福忻州游”旅游品牌建设为主,运用企业化运行的手段,内外结合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宣传忻州的特色城市品牌和特色资源,不断提升忻州特色城市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20.
旅游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目前镇远的旅游形象定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不能代表镇远的整体形象。通过分析镇远现有旅游资源,采用创新定位的方法,把镇远古城的旅游形象定位为“西南武城”,并提出旅游形象推广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