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澳大利亚学徒人数陡降,新学徒制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形下,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汲取他国经验,振兴本国的新学徒制。首先分析了澳大利亚学徒人数在经济危机时期减少的原因,介绍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是如何借鉴他国经验,以及对本国复兴学徒制的挑战,最后阐述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复兴对我国学徒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注册学徒制及英国的层次化学徒制模式都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其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有效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为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即要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作用,将现代学徒制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学徒制教育,并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模式,经过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新学徒制。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特点和成功经验等方面分析、介绍,希望通过他山之石,试图对我国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对技能的需求,英国、澳大利亚分别发布了《英格兰未来的学徒制:实施计划》和《共同责任:面向21世纪的澳大利亚学徒制》指导本国学徒制的实施。为了了解两国学徒制的实施现状及其未来走向,介绍两国新政策发布的背景和两国学徒制新发展的内容,分析两国学徒制新的实施手段,总结英国、澳大利亚学徒制新发展的特征,以期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2010年澳大利亚政府任命一个专家小组系统分析澳大利亚学徒制所面临的挑战及改革建议.2011年2月,该专家小组提交最终报告《共同的责任:面向21世纪的澳大利亚学徒制》,根据该报告的建议,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着手澳大利亚学徒制的改革.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能力本位的学徒培训与完成认可;改革学徒激励计划;改善支持服务;成立新的质量管理机构等四方面.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改革的措施对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建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学徒制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经过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发展历程、"双元"体系和培训特点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以对我国职业培训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和美国"注册学徒制"的特点,并浅谈了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的三点启示,包括建立长效经费支持制度、丰富课程体系与考核体系以及健全现代学徒制机构和法律。  相似文献   

8.
英国于1993年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度(MA)计划,此后学徒数量不断攀升。从1996—1997年度的6.46万人上升到2000-2001年度的17.65万人,学徒的就业率也有大幅提升。截止到2000年已达85%。澳大利亚于1996年引进新学徒制.随着政府的更替,霍华德(Howard)政府将学徒制与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之为“新学徒制”。1999年,澳大利亚开始实施新学徒制计划.到2002年.大约有33.6万名学徒参加了这一计划。人数是1995年(13.5万)的一倍多,其中93%的新学徒毕业后3个月被录用。2004年底。就业学徒达20万人左右。现在,澳大利亚已经有40万人参加新学徒培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于2009年开始研究和探索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在吸收和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和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基础上,学校以电子与信息技术和数控技术应用为试点专业,结合专业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加强统筹,制订了学校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形成了"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中职现代学徒制的办学特色,为全国同类中职学校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是各自国家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变化的产物,均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它们所取得的成功,来自于对古老的学徒制度的批判继承和创新。两国学徒制的成功之处,均在于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以经济需求为导向、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新学徒制活动、灵活多样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等,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是新形势下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突破点。在实施中要建立机制保障、身份保障、教学保障、师资保障等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就业率看"五位一体"办学模式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通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与办学模式的相关性分析,对“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与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等职教模式存在的问题:终结性的职教模式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相悖;职业学校的职业课程本身和正规学制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中学后培训应成为今后我国中职办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持续进行,职业教育发展颇具有特色、职业教育呈现出办学体制走向多元,能力培养日受重视,职教手段日趋现代,办学机制日益灵活,管理力度不断增强,办学效益逐步提高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其办学内涵与人才培养能力日益得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与规划的时代要求,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校园一卡通"建设也逐步扩展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本文试图结合高职院校"校园一卡通"建设与实施的调查与分析,总结高职院校"校园一卡通"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职业教育集团存在的区域性、行业性行政约束不利于其市场化竞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间的从属关系不利于成员在更大区域范围的互利合作与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向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跨越不仅是走市场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政府应明确角色定位,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引导与支持;职业院校应以服务经济为导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形成办学特色;企业应做好人才需求与实践培养的双向对接。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涉及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办学主体,二是办学方式,三是办学结构与功能.立足于这三个因素,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现状与走势出发,论述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对上述基本要素确立应作出的规范,使职业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不至于因集团化办学而发生偏差或异化.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是政府直接引导的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体机构,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创立初期、迅速发展、系统重塑并稳步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澳大利亚TAFE具有内联外通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行业主导的办学机制、专兼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高质量和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培训、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理念及强烈的市场意识等特点。这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明确培养定位,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政府统筹管理,完善就业准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专兼结合的长效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办学方式灵活化、终身化;吸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入世之后,职业教育呈现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学习和借鉴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实现集团化办学,是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主要探讨以一所高等职业学院为核心,将若干个中高等职业学校、企业、行为及相关主管部门联合起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横式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试析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院校推行产学合作,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改变这一现象,需创新政府主导的产学教育框架和机制;建设职教集团的合作载体;建构产学结合的育人价值观。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创建中介机制,推进联盟体制建设;构筑专业群平台,促进职教集团各项建设;建立校企经费核算机制,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区域优势产业,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