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校长如何为“官”,如何为好“官”,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和行政干部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着校长的为“官”之道。本期栏目,我们围绕校长的为“官”之道编发了一组稿件,意在表明,做好一个校长或做一个好校长,不能由“官位”或“官戚”来决定,而是需要校长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办学的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用爱、用智、用术,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将“官吏”二字分开来解释,但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或阅读古代文献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官”和“吏”的意义及其日常使用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只是书面语和口头语之分。“官”在古代一般指的是国家用于办公的地方,《礼记·王藻》释之为“朝廷治事之处也”,后来才引申指行政机关。如《聊斋志异·促织》“上于盆而养之……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与此相关的是,与“官”相联系的事物则为国家所有,即“公家的、国家的”,杜甫《台上》“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衰”即用此意,后来由此又延伸出“官道、官街、官车、官银…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距关,毋内诸侯”的“内”,课本注为:“内,同‘纳’,接纳。”我以为极不妥当,应予订正。理由是: 一、秦朝末年,各种反秦势力蜂起,且皆以“先破秦入咸阳”称王关中为目标,你争我斗,势不两立。因此,这里的“内”就是“内”,指函谷关内(西)。“毋内”就是“毋使内”,就是“毋使之内”,就是“先破秦入咸阳”的沛公“毋使诸侯进入函谷关内”。为什么这样讲呢?你攻我守,你来我打,如此而已。守之唯恐不固,打之唯恐不力,怎么能谈得上“接纳”呢?如果硬解成“接纳”,就把诸侯之间刀兵相见、你死我活的情势变为比较友好或至少是一般关系了。这既有悖历史事实,也破坏了本文所描写的刘项争斗的紧张气氛。  相似文献   

5.
《周礼》、《国语》记载卓夫为周代天子属官,至于诸侯和椰大夫是否设宰夫为属吏,文献罕有记载,只有《仪礼》留下一些资料。据《仪礼》可知,诸侯、卿大夫亦有宰夫,其职责主要是在燕礼上代君为主人,掌百官府之征令,掌宾客之饮食荐麦与献膳,主收藏,为主人赞礼,掌邦之吊事,尸祭受主人之啬,以及掌祭祀之荐羞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编辑部每月收到的数以千计的来稿中,许多作者(其中有校长,但更多的是教师和其他行政干部)都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思考着校长的为“官”之道,字里行间,亦责亦爱,亦喜亦忧,足见其对校长的期望之真、之高。本期我们围绕校长的为“官”之道编发了一组稿件,意在表明,做好一个校长或做一个好校长,不能由“官位”或“官威”来决定,而是需要校长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办学的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用爱、用智、用术,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才任用的很多学问。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陈情表》中有“除臣洗马”“当侍东宫”之句, “洗马”“东宫”是什么官呢? “洗马”作为官名起于秦朝,为太子官属,是太子的侍从官,料理太子身边事务和日常生活,太子出行则为太子前导,替太子打点  相似文献   

9.
张保来 《天中学刊》2001,16(4):75-75
“官当”,即以官抵罪,也即官吏犯罪,可以其官职来抵消其应受刑罚的全部或一部分。“官当”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刑罚制度。 官当之法始于晋。晋律中的“免官比三岁刑” [1](P945),是我国刑法史上最早的以官抵罪的法律规定,但晋时尚无“官当”之名。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律才正式使用“官当”的名称。陈律规定:“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并居作。其三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2]北魏也有官当之法。北魏律规定:“王官阶九品,得以官爵除刑”,“五等列爵及在官品令从第五,以阶当刑二岁;免官者,三…  相似文献   

10.
看多了反腐败的案例报道,人们对那些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拼命卖官震爵、跑官要官的腐败分子早已深恶痛绝。但是,如果谁以为跑官要官只是腐败分子的“专利”,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一位教育界的官员告诉笔者,校园竟也是“跑官要官”之风的高发地带,而且讨‘官帽”的不是老师而是正值豆宏年华的学子和他们的家长!每逢新学期开始前,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便通过人际关系找到学校领导或班主任老师,希望为孩子讨一顶“官帽”戴戴。面对家长们多少有些“非份”的要求,老师们常常伤透脑筋,左右权衡不下。由于班干部“编制”有限,难以满足家长和…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家长》2009,(6):8-8
大“官”、小“官”作用不同 成绩好、纪律好、管理能力强,这是对学生干部中大一点的“官”的要求。小“官”就不一定了,老师常会抓住某个比较调皮学生的一两个闪光点,给他安排一个职务,目的是为了激励和约束他。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段,旨在突出关羽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但作者却大写华雄之威,写激战时关外鼓声、喊声、帐中众诸侯的失惊之态,写关羽并未从正面着~笔,然关羽之声威、雄姿。气势卓然呈现于读者眼前。这就是“空笔”产生的艺术效果。所谓“空笔”,又叫“艺术空间”,就是作者有意对某些内容少写成不写,即故意留厂“空白”,以激发、诱导欣赏者的联想或想象一让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笔虽未到而意却无穷,给读者留下大片回味和思考的空间,“空笔”技巧,有如此巨大魁力,怎样设…  相似文献   

13.
说“有国有家者”之“有”西宁市昆仑中学李苏丽“有国有家者”语见《〈论语〉两章·季氏将伐颛臾》(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三册,1997年6月印刷),课本对该句有注释,为:“指国君和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其中对“有”字未单独加注。学生去翻释这句话时,参照...  相似文献   

14.
《左传》“外史”一职,其说有三:一是与“内史”相对,诸侯史官之“外史”;二是“外史”即《周礼》之“外史”;三是言史官身居在外.这三种看法,并不合于春秋实际,“外史”即《左传》之“史”,言外者实是与卿大夫“家史”相对应.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16.
拙文说:“‘外臣’国的情况同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相同。(不过法律比较落后)”,又说,“汉代的‘外臣’是与‘内诸侯’相区别的名词”。陈庸龙同志认为,这在提法上是前后矛盾的。依我看来,两种提法并不矛盾。拙作已经指出:“外臣”国和“内诸侯”国之间有“异”、有“同”。“在文、景以前的‘内诸侯’国,其国王要受封,不能称帝,自丞相以下的官吏由国王任命,有自己的法律”。在这几点上“外臣”国和“内诸侯”国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几点相同,则一、西汉政府争取南粤和朝鲜等国作为“外臣”国,便没有多大意义了;二、南粤和朝鲜等国也不愿意成为“外臣”国了。它们的“同”,不仅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争实,而且饶有奥妙的作用在内。“外臣”国和“内诸侯”国除了“同”之外当然还有“异”。这里所说的“异”,是指法律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我的两种提法在具体内容上各有所指,是不矛盾的。在“属国”问题上,陈同志只承认西汉的“属国”是行政组织,而不承认它是行政区划,认为《汉书·地理志》没有把“属国”列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也不是班固的遗漏。对此,我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高阁 《学习之友》2008,(10):60-61
清末官场上有个出了名的“官屠”岑春煊,就是本次PS照片事件的主人公。岑春煊得“官屠”之名,是从他立志整顿吏治这儿来的。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还是分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篇课文,我们都不能忽略了对“护官符”的研读。“护官符”一石数鸟,作用显著。一、“护官符”高度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豪华奢侈的生活和显赫四方的权势,既使我们对这四大家族在当时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又使我们看到了封建官僚地主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之残酷和他们的罪恶之深重。联系全书,我们不难推断,社会财富和统治权力高  相似文献   

19.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20.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