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白马篇》曹植的诗歌.是建安诗歌文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白马篇》是曹植前期作品的代表,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3.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作品涌现出来,各种文体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局面,五言诗从此兴盛,七言诗也由此奠定了基础。诗作者反对绮靡柔弱的形式主义文风,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历来作家常把建安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把建安作品作为效法的典范。唐代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时有不少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作品具有骏爽刚健的风格,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  相似文献   

4.
《白马篇》曹植的诗歌,是建安诗歌文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白马篇》是曹植前期作品的代表,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的爱国英雄。实话实说,听了一节课,却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有感觉的是,媒体音乐刺激太强。还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音乐就震天地轰响起来。有老师过来要求,让控制室不要播放。去交涉,说是《白马篇》的前奏,课件本身如此。音乐的震响,就这样一直贯穿教学的始终。我曾就此问过一句,是不是感情不够,音乐来凑?语文课,是否需要这样多的音乐的参与?老师也做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的工作,有两点却可以商榷:其一,“齐读”。目前语文教学中,齐读用…  相似文献   

5.
“建安风骨”能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永恒的诗歌范式,曹操的作用不客忽视。他是政治之主,也是文坛之主。他以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诗歌创作,带领建安文人展示出不朽的生命风貌。本文追溯曹操生命情怀的渊源,从对生命的哀挽和对生命的追求两个方面阐释了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研究建安、正始诗人的内心世界,文章对两个时期诗歌女性意象分析,从女性意象的内涵意蕴中可知建安士人功名意识强烈,表现出对政权极强的依附性,正始士人淡泊名利,疏离政权,追求自我独立;建安士人欣赏美色,正始士人忽略美色,欣赏神韵,总结出两个时期士人的心态、审美意识迥异,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不能不说,我写诗歌时曾受到了海子的影响。在每一个人的青春期,如果他爱诗,就会自然爱上海子的诗歌。海子的诗歌弥漫在我整个青春时期,像粮食和空气,在胃里和呼吸中,特别是海子的死更加强了他的诗歌在我心中的分量。在某一个时期,我爱海子的诗歌要疯了,我对人就说海子,无论他是不是懂得诗歌。但多半换回的是人家迷惑的目光,因而我孤独,我在一个时期差不多成为一个被禁锢的人了。但不知什么时候,我平静下来了,我想是生活的缘故,我爱着这生活,我在做一个生活中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父母的儿子,我不能抛下我生活中所有的关系,而成为一个臆…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9.
建安诗人在社会现实的熏陶中,以诗歌的哀悯死亡打破了诗歌重生轻死的传统,却又以对生命的依恋表现出对诗歌乐生风格的继承。这种矛盾的现象体现了建安诗人生活与人格的两个方面,形成建安诗歌自具的文化品格。而诗人在其中或者以诗歌为情绪消解的方式,或者以诗歌为生存的方式,以前者调和心境,释放优郁情怀;以后者自尊自足,完成生命的自然运动  相似文献   

10.
“杂”在文学上一般表示内容的博杂,《文选》下有“杂诗”一类,列于诗歌分类的末尾,可理解为“杂诗歌”。从《文选序》以及萧统时代的文学观点看来,这一类诗歌比正统呆板的说教性的诗歌更具深意,更能代表时代风气。按照萧统的编选观点,杂诗兴起于建安时期,在诗体的过渡上也体现了文学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主要对建安、正始诗歌中的音乐意象进行比较。比较中发现两个时期音乐意象所蕴含的内容相异,各自代表了两个时期士人不同的审关心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建安十九年到二十一年,是曹植一生的顶峰,也是曹植一生最为快乐的时光,在这个时期,他在政治事业和情爱人生的两个领域,都达到了一生的顶点。但建安二十二年,对于曹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十月被确立为太子,兄弟之间的太子之争,以曹植失败而告终。但与此同时,曹植却焕发出了巨大的写作才华,写作了大量涉及甄氏的诗文作品,主要有《节游赋》、《西北有高楼》,以及后来回忆所作的《妾薄命》等。按照时间次序依次辨析,从而考证出(一)《美女篇》与《陌上桑》:曹植的欢乐;(二)《蝉赋》:曹植的反省;(三)《节游赋》:曹植的节制。即从文本出发,再次论证了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建安时期出现的游宴诗 ,通过描写游宴生活题材 ,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崇尚和众趋性格 ,揭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和心态 ,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植是建安时期卓有成效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妇女题材诗歌触及了封建伦理制度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本文从分析曹植反叛意识萌发的原因、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反叛意识三方面对曹植的妇女题材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从元佑元年到元佑八年的八年时间里,秦观先后度过了蔡州教授和汴京为官两个时期。蔡州教授时生活孤单寂寞,汴京为官又在升迁与黜免中大起大落,他的心灵饱受磨折,归隐之思十分强烈。与熙宁、元丰时期多是山水纪游、诗歌相比较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更多是写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与友人酬唱赠答,此外还增加了对政治的关心等。作品风格也更倾向于雄放沉郁。  相似文献   

16.
曹植是建安时期卓有成效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妇女题材诗歌触及了封建伦理制度的弊端,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本文从分析曹植反叛意识萌发的原因、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看待这种反叛意识三方面对曹植的妇女题材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曹操是建安文学杰出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写实,他的诗歌多以时事、政治为描写内容,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带给国家和百姓的灾难,也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而这正与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可见儒家思想在曹操的诗歌创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以诗为主,散文也颇为出色。曹植诗以五言为主,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植的评价为:“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极尽溢美之词。在建安和曹魏前期诗人中,钟嵘对曹植的评价可谓高矣。  相似文献   

19.
从曹植的思想和作品看其人生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次子,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之《诗品》称为"建安之杰"。虽然他在政治思想上的追求无法实现,但可以从其思想和作品两个方面透视出其人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0.
刘桢的五言诗在诗歌史上评价很高,但评论者往往忽略了他的诗歌是分为两个时期的,这个分期以刘桢建安十六年"以不敬被刑"为分界点.厘清他这次被刑的经历,对研究其本人的诗歌创作成就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被刑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其文学作品,总结这次经历对刘桢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全面评价刘氏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