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法律意识角度出发,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有着重要意义,但中国的传统没有法律信仰并阻碍着中国现实的法治化的进程,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因而法律信仰的培植是必须的;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促进其生成。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重要精神基础,建设法治国家首先需要培养国民对法律的信仰。信仰的多元是中国的特点,中国当前面临着信仰危机。树立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权威,使国民参与到法律治理的过程中,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理念基础。法律信仰的虚无,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障碍之一。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工具主义的错误认识。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过程中存在缺位现象,这样非常不利于公民法律信仰理念的生成。为了充分发挥法学教育在培植法律信仰中的作用,法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一方面,法学教育必须把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作为培植目标;另一方面,应该把培植公民的积极的法律情感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抛弃法律工具主义。法学教育的路径在于陶冶公民的法治品格,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6.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治精神的建构是以一定的国家独有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律信仰制约因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因此,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为各少数民族快速健康发展培养的精英,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别是法治观念、法律信仰直接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和质量。然而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却面临着理工类、文科类大学,学校内部分专业、分科目教学等表层显性困境和民族宗教信仰与法律信仰冲突,法律信仰教育与传统法律文化不足等深层隐性矛盾。只有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宗旨,把法律信仰教育融入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法律信仰教育体制机制,才能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精神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信仰危机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将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法律信仰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构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应当重视我国民众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人特别是领导人的作用,并且加快完善立法程序,提高法的内在品质,还要继续推进普法进程,提高司法效率和加强司法公正。只有法律被信仰,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冯琳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17-120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法律素质的核心,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应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但是随着一些大学生犯罪事件的出现,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法律信仰危机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的原因,进而对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董蕙敏 《文教资料》2014,(16):129-13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定型阶段,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意识和信仰。因此,高校法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特别是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信徒般虔诚的崇信,而法律信仰的培育、形成,有赖于国家对国民进行持久的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的内核,必定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在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背景下,必须从制定良法、树立法律的权威以及培养全社会的公民意识等方面培植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阅读,引发了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思考,进而分析在中国语境之下,对法律的信仰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信仰构筑民族的精神依赖,法律保障公民的人世周全。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首先明确其内涵,然后具体讨论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引入到当今人们的法律信仰当中,以解决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实现现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振兴。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抑制着法律信仰在农村的培育。通过对农民法律信仰缺失深层原因的分析,提出培育农民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旨在诠释培育农民法律信仰是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