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化兴,则国家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村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农村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优秀传统文化也以其特质在农村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2.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兴趣活动等,促进乡土文化和乡村文化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振兴是时代赋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导向。农村公共文化结构转型,既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机制、模式的重构,也是具有批判、导向、整合功能的新型农村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成型过程。具体而言,乡村文化振兴是以文化内生性激发文化自觉,重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乐民、育民、富民"的战略任务,是以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理念为突破口,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对需求端的适应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开放—融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效—增能"的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空洞、服务机制空转的困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质量与治理能力,并重构农村社会认同,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带领乡村文化振兴、抓党建强服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实施之际,作为传统社会民众主流精神文化食粮的戏曲文化,不再是影视屏幕上专给老龄群体的精神之钙,而成为传统文化自信回归和乡村文化强力振兴的基因。基于乡村文化振兴视域,审视汉水流域戏曲文化传承现状,以郧剧为中心,探研郧剧文化的传承特质及其当下启示,顺而提出汉水流域戏曲文化传承进路,以期彰显汉水流域戏曲文化繁荣进路和乡村文化振兴功能。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文化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弱化,乡村文化设施不足,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流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正视乡村文化建设,探索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建立文化自信,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回流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推广应用价值。常熟市支塘镇通过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耕读教育、做好乡村阅读推广、建立耕读文化服务体系等进行耕读文化的推广,在促进文明乡村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直接影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能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区教育通过激活乡村文化场域、建立乡村文化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唤醒农民主体参与意识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地实践.而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偏离"为农服务"的初衷,教育激励机制供给与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在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需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文化指引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管理权责,推动地域特色教材开发,丰富社区教育教学形式,切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文化选择。它以生态理性和生态伦理为基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实现生态转型的重要文化资源。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发源于乡村,并内嵌于乡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对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主体的乏力共生、文化本身的消解式微、传承方式的固化单一等现实挑战,有必要将“由谁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三个要素有效整合、综合发力。通过全面赋权传承主体,增强多元协同赋能的导向动力;通过多维激活传承客体,强化价值表达赋能的内生动力;通过数字化创新传承媒介,优化互动情境赋能的驱动力量。最终建构起生态文化“凝聚性结构”,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乡村的振兴。婚嫁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当地文化传播、培育文明乡风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青岛市即墨区南王家庄村婚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思考,重点探讨其婚嫁文化的演变特征、成因,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和问题,其中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赋予了村民生活以意义、乡村社会以秩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城镇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信阳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消解,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两难困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社会、村民三方合力,共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推进信阳乡村文化价值重建,实现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的连通;三是挖掘信阳乡村文化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四是推动信阳乡村文化现代转型,做到保护与利用并举。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有独特价值。本文以黄冈市为例,从分析当前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精细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抓好关键群体,创新方式方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通过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村容村貌建设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助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有效的路径,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塑形,另一方面也要铸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是关键,而家风文明是乡风文明的缩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新农村家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家庭结构简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学校德育教育不全面等问题,提出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的合力来有效推进新农村家风的传承和发展,促使优良家风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乡村学校的具体功能也不断变化,这符合唯物辩证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不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也出现了过度高扬乡村学校责任与使命的呼声,由此形成了过分渲染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文化传承作用之差异,乡村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僭越其教育功能以及夸大乡村教师文化传承责任等倾向.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剖析乡村学校的变迁,以此确立城乡学校共同的传统文化传承使命及城市反哺乡村的立场,乡村学校教书育人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任务责任序列以及乡村教师限于学校场域及教育范畴内的文化传承责任.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和谐共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现代转型与价值重构,是振兴乡村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愿景不可或缺的一环。广西壮锦蕴含丰富的壮族文化内涵,其丰富的色彩调配、美丽大方的花纹图案、精致的织造工艺无不凸显壮族人民的智慧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忻城是广西壮锦发源地之一,壮锦织造历史悠久,织锦技艺精湛绝伦,历代土司对壮锦织造严敕不懈,明清时期成为皇家必备贡品。以传统壮锦文化充实现代乡村的价值内涵,融入土司文化、山歌、民间传说、彩调、师公戏等多种壮族文化元素,培育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农业观光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把生产性传承与教育传承相结合,实现传统壮锦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振兴忻城乡村经济的首选之途。  相似文献   

19.
民族振兴,文化先行。广西乡村课堂主要通过政府推力、社会助力、村民主力联合推进,构建"群众需求——政府帮扶——回馈社会"的逻辑模式进行。通过乡村课堂推进广西文化扶贫,着力于解决村民最迫切渴求的职业发展教育,注重传承弘扬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新时代正能量,从而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和蓄水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农村书院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主导统筹与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利用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发挥乡贤名人的积极作用是建立并发展农村书院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