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大学生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运用感觉寻求问卷和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对7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3.1%的大学生属于低感觉寻求群体,17.6%的大学生属于高感觉寻求群体。其中,男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明显高于女大学生,各年级大学生在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去抑制因子及总分上差异不显著。文科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学生,独生子女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二者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大学生的冒险行为更加倾向于积极的冒险行为,而较少有消极的冒险行为。男生的冒险行为明显多于女生,文科生的冒险行为明显高于理科生,非独生子女在鲁莽因子上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感觉寻求中去抑制因子和感觉寻求总分对冒险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笔者所在单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代表性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选课行为偏好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采用分层面个别进行因素分析法依次对课程、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完全学分制情景下该独立学院大学生具有显著的行为偏好。论文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校偏好对于教育的筛选机制具有重要影响,功能主义和冲突论分别以科层制和中产阶级假设为分析核心,分别持有一视同仁与中产阶级偏好相对立的解释观点。延循功能主义的科层制视野,对广州市某中学进行的制度民族志研究,有下述发现。首先,学校科层制中的等级制与岗位分工,导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对于学生持有不同偏好,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与专职教师对于学生分别持有特殊主义、平等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偏好。其次,在当代中国的大城市中,中学教师并不具有中产阶级地位,冲突论的"中产阶级假设"在本土还无法证实,中等偏下的地位促使中学教师较偏向下层阶级的学生。因此,学校偏好更多是制度驱使而非阶层文化影响的结果;开创科层制研究与文化冲突论的韦伯,更倾向于支持功能主义;学校偏好显示出科层制的高效率,但也压抑了教育中多元文化价值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以90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存在欺凌行为,男孩遭受身体欺凌显著高于女孩;母亲具有研究生学历所遭受的言语欺凌显著高于母亲具有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特质情绪智力与校园欺凌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且情绪倾向、自尊、同伴关系显著预测校园欺凌。小学校园欺凌防治建议:切实关注男孩校园欺凌现象,提高男孩特质情绪智力;不可忽视高学历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情绪倾向、自尊及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种不同的校园暴力事件让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或者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愤怒情绪,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为校园带来安全问题,对采取攻击性的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被攻击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身心伤害。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诱因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冲突,冲突不可避免.校园亦在此列. 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校园冲突是最大的障碍.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之间的这些矛盾冲突多是以老师乃至双方家长介入的方式解决,处理方式存在武断、专制和机械的倾向,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事与愿违. 作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表明,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存在影响.本研究以高中生为对象,探究消极同伴压力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暴力在男生中的检出率较低但频次较高,在女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频次较低,高二学生的校园暴力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一学生.值得关注的是,心理暴力在高中生中发生的频次高于身体暴力.另外,消极同伴压力越大,校园暴力发生频次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确处理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意义重大。此研究以安徽16所高校的23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冲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与处理策略、冲突感受和后果、冲突发展趋势、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生活习惯差异是引发冲突的首要因素;学生具有很强的冲突化解能力,表现较理性,倾向于采用合作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冲突,极少借助辅导员等外在力量;高校管理者调解冲突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及时了解事情真相,主持公道等。据此,本研究从教育管理学角度提出冲突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幼儿冒险行为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建立幼儿冒险行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帮助教师识别幼儿冒险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国家相关纲领性文件的要求,以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为依据,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构建了包括人员风险、器材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等4个特征因素群和活动前准备、理论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等26项具体幼儿冒险行为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教师积极应对幼儿的冒险行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提出成就目标是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是成就动机中的目标系统决定了学生的动机模型以及他们的成就行为。Elliott等通过一项实验证明,学习目标倾向组学生不管自身的能力如何,都选择困难的任务,并表现出适应性动机模型。而成绩目标倾向组的学生选择的任务则跟他们的能力水平有很高的相关。Meece等研究了  相似文献   

11.
噪声交易风险作为行为金融的研究重点其对资产定价起到重要影响。定量研究表明股票股利类的证券具有较为显著的噪声交易风险,而现金股利类证券无明显噪声交易,无股利类证券其噪声交易居于两者之间。结论认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更加适合持续股票股利类上市公司,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这一分配模式的极度行为偏好。该偏好会对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技术中参数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对短线投资者的股票选择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内/外控制量表测量结果,选取内控和外控型大学生作被试,通过观看电影视频诱发他们的焦虑或恐惧情绪,考察焦虑和恐惧情绪以及个体控制点对风险决策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状态的主效应显著,即无论是外控型被试还是内控型被试,在焦虑情绪状态下的冒险倾向都明显高于恐惧情绪状态;控制点类型和情绪状态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焦虑情绪状态下,内控型被试比外控型被试更倾向于冒险,但在恐惧情绪状态下,内控型被试与外控型被试均倾向于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13.
正校园亚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倾向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热点"或普遍性的行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而高职学生当中的不良亚文化如校园暴力亚文化、消费攀比亚文化、享乐亚文化不雅信息亚文化等,正越来越深刻地渗透、消除、挑战乃至破坏着主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和效果,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取辽宁师范大学的24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象,采用中文修订版的Arnett感觉寻求问卷,研究大学生冒险行为现状,结果显示:男生的冒险行为得分要高于女生;在新颖性寻求水平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最高;在强度寻求水平上,大四学生得分最高。根据大学生冒险行为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5.
感觉寻求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剥夺,少量感觉刺激是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并且当感觉限制发生时,人们会寻找刺激,认知、运动和积极的情感活动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理想刺激水平。感觉寻求是一种探索奇异的具有刺激性情境的人格特征,是人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且不同水平也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活动,高感觉寻求者总希望保持一个理想的唤醒水平,并且为此而寻求奇异和变化多样的新经验。他们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险,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本文从成瘾行为、运动、冒险行为、社会交往等几方面来讨论他们与感觉寻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政府在制定创新政策和激励措施时,往往忽略了创新主体主观风险偏好的不同,将不同类型主体创新风险偏好简单设定为具有统一风险偏好的企业,而没有按照创新主体风险偏好的不同进行分层激励。致使不同企业在面对相类似的政策支持、创新激励时,在激励效果上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些创新风险偏好与政策所设定偏好同频或者相似的企业,就会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而创新风险偏好与政策设定的偏好相差较大时,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于此,该文运用效用理论模型,分析企业在创新中的主观效用和创新风险偏好,将其分为“创新风险偏好”“创新风险中性”“创新风险厌恶”等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创新风险偏好,为政府提供差异化的创新激励路径选择,强化创新激励的效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意愿。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旅游景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将校园类比为景区,将学生类比为游客,校景合一,服务于旅游景区教学。利用校园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产品,合理设定教学情景,在校园内设计旅游景区入门接待服务、旅游景区解说服务、"校园一日游"旅游产品、校园游客行为管理四个教学项目,实现实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随机抽取上海市5所高校495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人际疏离感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有显著性别差异;网络游戏偏好、人际疏离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信息获得偏好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游戏偏好、交往偏好及社会孤立感对网络成瘾倾向的正向预测效应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网络游戏偏好、交往偏好、人际疏离感密切相关。为大学生创设团体深层交往的环境,增加社会支持,将会有效预防或矫治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群体一直备受中国社会关注,并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近年来,随着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逐渐进入劳动力市场,社会对独生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进一步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所出现的对独生子女的偏见甚至歧视态度。但到底独生子女群体经济行为有何不同?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对此研究甚少。Cameron等(2013)在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是目前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经济偏好和行为的唯一经济学研究。本研究首先对Cameron等(2013)的研究方法及其对所发现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在该研究基础上,采用了与之不同的抽样方式,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群开展系列实验,在控制性实验条件下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风险偏好、时间偏好、亲社会的合作行为以及反社会的侵占、报复行为,试图识别在多种行为上两类人群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通过比较同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效控制了因年龄差异而可能导致的系统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本研究所涉及的个人独立决策的风险偏好和时间偏好,以及与其他博弈者策略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一结果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因素的多元检验中仍然一致。本研究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相关经济行为上的比较,以及如何认识了解独生子女群体提供了新的证据。对独生子女在劳动力市场的偏见需抱有谨慎态度。带着偏见面对劳动力市场上的独生子女会扭曲市场,并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正常公平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20.
正一、校园心理剧概述心理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在学校范围内的应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校园心理剧是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剧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让学生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