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不断推进,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政、校、企三方形成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这一共同目标的有效合力的能力较弱,导致尽管投入不断增加,人才培养却陷入了质量裹足不前、适配性差的"内卷化"困境.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工教结合与1+X证书制度、构建依托区域装备制造业的教师专业能力评价认证体系来破解人才培养"内卷化"的困局,实现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由之路。长春光华学院信息类专业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践行了校企产学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理念,创新了"2.5+0.5+1.0"及"3+1"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元四共五平台"工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体系,以及合作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率先将企业"5R"模式引入了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了工程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如何以产教融合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发现,产教融合法规碎片化、协同推进机制局限化、高校合作能力内卷化、成效评价机制机械化等问题依然是阻碍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学术界有关产教融合研究现状和浙江宁波实践经验分析认为,我国应当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合作思维、完善考评机制,以法治化、系统化、精准化、规范化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达成"新工科"建设共识,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系统的开放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搭建产教融合教育平台。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构建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地方高校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与促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政府热、企业冷"、高校与企业仍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未健全等问题.基于此,从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政策、加快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增强学科教育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困境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巨恩 《成才之路》2023,(16):73-7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模式可以实现院校、行业、企业优势互补,保证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文章分析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并以广西工业技师学院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在试点班级实施新模式,对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1+N”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情境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战略性的变革,即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内涵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然而,在具体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实施中仍面临政策制度的非健全性、内容结构的非全面性和发展关系的非对称性等困境。基于此,高校需要联合企业、政府通过完善宏观体系构建、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强化高校协同功能、优化健全组织机制等路径改革教育模式,优化“双元育人”实施效果,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规模和素养,合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产教融合一直是高校、企业和国家关注的历久弥新的课题。随着“1+X”证书制度的提出,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层面上有了新方向和制度约束。一方面,高职院校基于“1+X”职业技能标准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培养产业急需的复合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培训评价组织和企业制定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为人才提供实习就业平台,解决学生“学无用武之地”的困境。从高校培养到企业岗位用人,打造出一条产教融合的完整闭合链路。  相似文献   

9.
沈洁  莫琦  谢雯 《江苏高教》2021,(12):132-137
我国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产学合作双方之间的匹配与融合度有待提升.作为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先驱,哈维-穆德学院、欧林工学院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工程人才.工程顶峰课程作为美国高校产学合作的一种传统形式,因其高匹配的项目合作伙伴、高支持的产学合作制度创设、高效规范的项目过程管理而卓尔不群,形成了独特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须践行现代教育理念,提升现代人才培养能力.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应按照国家顶层设计,以培养具有现代思想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可以在“互联网+”教学培养模式、“英语+”双专业培养模式、“实训+”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等方向着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寻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匹配的复合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文章以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例,通过近七年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的"0.5+2+4"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由此得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产教融合存在校方"一头热"、缺乏深层次合作等问题,如何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分别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建师资等方面论述了产教融合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工程教育在产教融合实训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产教融合实训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构建"双导师"组织管理体系、"三位一体"职能管理体系和"融合双轨制"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为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曹琦 《教书育人》2023,(33):9-1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以实现就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型高校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专业设置地方化、课程设置创新化、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多维度创新育人模式等举措来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孙雷 《江苏高教》2021,(1):74-77
新经济需要新工科,立足新兴产业培养新工科人才离不开产教融合。文章从新工科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了产教融合与新工科人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准当前高等教育中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培育新工科人才的市场认可、合作共赢、深度融合三项原则,围绕紧密结合学科专业选准合作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共建平台机制、创新思维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以生为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个方面探索产教融合培育新工科人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地方本科院校因其发展定位与服务面向,具有开展社会服务的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美国高校的"合作教育"机制、德国高校的"双元制"机制、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机制和日本高校的"官产学"机制为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有技术合...  相似文献   

17.
加快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动物医学技术技能人才,是适应我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从共建课程体系、对接生产与教学过程、共培"双师型"教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提出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孙明 《大学教育》2018,(12):42-44
在国家推动创新教育,要求高等院校开展"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上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遇到的问题,提出利用BIM引发的建筑技术革命,通过建设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地方高校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产学研一体化路线,为地方高校其他类似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这一重要发展转型期,进行产教融合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坚持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客观地分析了目前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学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等方面的现存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在深入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集群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运行管理机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建立起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结合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仇海红  刘丰硕 《西藏教育》2024,(2):40-43+47
近年来,西藏高校会计专业硕士教育蓬勃发展,为西藏自治区培养出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变革、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智能会计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带来极大挑战。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智能财务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并从课程设置、产业融合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如何培养智能财务人才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智能化财务人才培养需采用“新工科+新商科”融合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等结论。以期为其他高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西藏专业硕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