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娟 《考试周刊》2011,(15):13-14
姜夔(1152—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生浪迹江湖,不曾入仕,布衣终身。他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扬州慢》一词即是他自度曲所填之词。词牌词题统一,因写扬州战后之景,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相似文献   

2.
姜夔(一一五五?——一二二一?)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故又名姜白石。鄱阳人。善书法,精音乐,尤以诗词著称。他屡试未第,终生不曾做官,往来于仕宦之家,一直过着清客生活。他的词在文字上刻意求工而又不流于浮艳轻靡,自成一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扬州慢》是姜夔的自度曲。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发动过两次大规模南侵。建炎三年  相似文献   

3.
姜夔的自度曲风格独特,反映出他清幽淡雅,孤寂高洁的人品气质和内心情感。意象是分析古诗词的关键,通过对古诗词的意象分析能更好的解读诗词的内涵深意。《鬲溪梅令》是十四首自度曲之一,其意内敛高雅,其象优美朦胧,其调幽婉动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对姜夔的《扬州慢》作出一个新的阐释。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姜夔在面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历史上的关于扬州的各种文本制约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特定的感受与理解,而他通过《扬州慢》的写作又重扬了他所提供的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并且,通过对这首词与同时代的别的关于扬州的文本的比较分析,说明姜夔的这种重构在文本上的一些特征,以及给这首词带来的思想和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扬州慢》是姜夔年轻时路过扬州而自度的一首曲子。扬州在——二九年曾被金兵占领,焚掠一空;——六一年金兵大举南侵,扬州又受到破坏;——六四年,南宋主动进击失败,扬州再次沦陷。到——七六年姜夔路过杨州,时距最后一次蹂躏已  相似文献   

6.
龚贤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1):F0003-F0003
姜夔(1155-1221,从夏承焘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他继辛弃疾之后领袖南宋词坛,是南宋杰出词人。在音乐上姜夔自成一家,是南宋著名的音乐家,他所创作的十七首“自度曲”是宋代音乐研究的重要资料。[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南宋姜夔著名词作<扬州幔>(淮左名都)曾附有自度曲,可惜长期受文学与音乐分隔研究的限制,对这首词的评析研究多局限于文学方面,而它的万分宝贵的音响资料--曲谱,至今还没有和它的文学艺术结合起来研究.本文尝试从该词的歌词和曲谱谐和之美的角度加以探讨赏析,希望能够拓宽姜夔词乃至中国词学研究的领域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姜夔的《古怨》是现存最早的一首琴歌作品,同时也是姜夔自度曲中唯一一首琴歌。此曲以具体音乐形态创作使后人不仅在理论上,并能从实际音调中把握到古代燕乐侧商调的基本特色。它不是单纯模仿古乐风格,而是融个人思想及情感于其中,因此《古怨》在结构、旋法、调式、转调等方面都有创新性。演唱时要做到唱语言、唱内容、唱感情、唱风格、唱意境,而不是单纯的声音与旋律。演唱者需要有过硬的声乐演唱技术、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对曲调、内容及演唱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把歌曲演绎得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9.
姜夔词创作生涯分期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夔词的创作生涯可分三期。初入江湖和热恋期姜夔创作《扬州慢》,后十年间无词作传世,可能是人为所致;广交游和情事浮沉期是姜夔词创作的丰收期,"清空"和"骚雅"是其主导风格;心绪总结期姜夔词风略有变化,清空之外,别具旷达豪阔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南守姜夔名词作《扬州慢》(滩左名都)曾附有自度曲,可惜长期受学与音乐分隔研究的限制,对这症词的评价研究多局限于学方面,而它的万分宝贵的音响资料-曲谱,至今还没有和它的学艺术结合起来研究。本尝试从该词的歌词和曲谱谐和之美的角度加以探讨赏析,希望能够拓宽姜夔词乃至中国词学研究的领域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伟康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略述吴敬梓扬州诗词的艺术特色》一文中指出,现存吴敬梓扬州诗词30首。其中诗24首占其诗作总数166首的14.5%;词6首,占47首的12.8%,在吴敬梓诗词创作中占有很大比例,吴敬梓的扬州诗词是文士学者之诗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诗篇语言多明快自然,一气贯注;  相似文献   

12.
《扬州慢》教学设计涵盖词人姜夔的创作背景、扬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杜牧诗作的引用。截取《扬州慢》教学微镜头,引导学生分析词的背景、主旨和写作手法,把握词的情感、意境,切实培养学生对词的鉴赏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3.
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前小序中“予自度此曲”句,标明本词是自己创制的曲调,即“自度曲”。“自度曲”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赞》,其文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对“自度曲”,后人有不同的注释。应邵注为:“自隐度作新曲,因持新曲以为歌诗声也。”臣赞注为:“度曲,谓歌终更援其次,谓之度曲。《西京赋》曰:‘度曲未终,云起雪飞。’”颜师古认为:“度,音大谷反。”即读今“铎”字音。而臣赞引《西京赋》为注,他把“度”字解释为“过渡”的意思,于是可知他把“度”读作“杜”音。但应邵所注是…  相似文献   

14.
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追怀丧乱、感慨今昔之作。南宋高宗时,金兵曾两次南侵。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扬州、全城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度南犯,扬州又遭严重破坏。扬州复遭洗劫后十五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姜夔经过扬州,目睹空城,怆然感慨,写了这首词。全词表现了作者悲凉痛惜的思绪,系姜词中反映现实较为深刻的一篇。  相似文献   

15.
《扬州慢》是姜夔词中的名作。我所看到的十几个选本中都选了这首词,并一致认为词中有“黍离之悲”,有家国残破之痛.表现出词人一定的爱国思想,这基本成了定论。最近看了黄凤炎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一篇文章——《浅谈<扬州慢>的主题和写作特色》文章对《扬州慢》的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否定了词中有“黍离之  相似文献   

16.
姜夔是南宋重要的词人,《扬州慢》是其代表作,关于《扬州慢》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一。前人论词主要铱据小序所谓“有《黍离》之悲”,即士大夫怀念故国宗室的政治情怀。但笔者认为,《扬州慢》一词所表迭的情调,关系到词人自己,关系到扬州这一特别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暗香]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和代表作之一,讲到姜夔的作品时,一般都要提到这首词。为此,对词中“翠樽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和“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处句逗,我认为从内容感情、语言形式和歌曲旋律上看,都有商讨的必要。现将全词曲转引于下(引自杨荫浏、阴法鲁《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在所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乐谱,是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其中有他的14首自度曲,为唐代古曲(《霓裳中序第一》《醉吟商小品》)填词的两首,为范成大所作曲填词一首(《玉梅令》),《越九歌》十首。这些乐谱已由杨荫浏、阴法鲁同志从1947年开始用了九年时间,于1956年终于译成现在记音准确的五线谱了。姜夔是南宋词坛很有影响的词人、音乐家,他填词注重音律,写词谱曲更是讲究词曲相谐,追求艺术美。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些音响资料,不仅是我们更全面了解姜夔及其作品,更深一步研究宋词的宝贵资料,甚至是研究唐代诗歌非常难得的珍品。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姜夔乐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姜夔的《扬州慢》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其名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解释却屡屡变更。新课改后,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也选了这首词,但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解释为“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的见证,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  相似文献   

20.
姜夔为南宋词坛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于婉约、豪放之外,以清空的词风别立一宗,他的《扬州慢》,以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其风格既能表现姜夔词的一些典型特征,又能折射出南宋词坛的风貌,本文尝试通过《扬州慢》做一些纵深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