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洞宾是中国道教史上和民间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今年两岸三地在芮城永乐宫隆重纪念吕祖诞辰1208周年,堪称旷世盛典。为了纪念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圣贤,本文在清代《道藏辑要》中所辑录而《道藏》未收又题名吕洞宾的道书中选出十部经典。做出提要,以此纪念前修并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探讨唐代《道藏》的编撰与道经的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意义重大;唐代道经传写是《道藏》经典得以传播的方式,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道教的写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写经最盛行的时代。本文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探讨了唐代《道藏》编撰及道经的传写。作者对唐代道经编撰传写及经法传授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缜密的阐释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认为唐代道经传写的盛行;反映了唐代崇道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4.
《道藏》除了收录道教教义、符箓、科仪、仙传故事之外,还收录了先秦诸子、道教徒诗文集、文人对道教经典的注解等。《道藏》杂而博收的特点曾遭儒、释两家非议,然细观其所收书内容,几乎每部典籍都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藏》收书情况反映了道教"杂而多端"的特点以及编撰者通融开阔的视野,凸显了道教的普世情怀。  相似文献   

5.
《云笈七籖》是道教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大宋天宫宝藏》的精华,素有"小道藏"、"道教小百科"之美称。其产生于道教比较兴盛的北宋时期。该书作者张君房崇奉道教,曾参与《道藏》编纂工作,后富有创建地辑成《云笈七籖》。《云笈七籖》现存四个版本,《正统道藏》收录的共有122卷,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经籍宗旨、道教源流、洞天福地、养生修炼、赞词颂歌、神仙传记等。深入探究《云笈七籖》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云笈七籖》的版本、内容与特点,对于深入研究《云笈七籖》和道教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成都二仙庵方丈阎永和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刊《道藏辑要》时将朱道生翻刻八卷本《张三丰全集》进行校订,并增补《无根树词注解》与《如意宝珠》各一卷,作为17种新增道书之一,收入"续毕集"。此书在清代共有3种刻本,体例不一,内容有别,优劣得失,兼而有之。考察阎永和重刊本的时代背景、版式特征、补辑内容以及文献价值,有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这部道教经书。  相似文献   

7.
宋徽宗政和年间在福州雕版的《万寿道藏》,是当时最大的一部《道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部雕版的《道藏》。其规模之大、校定之详、刊刻之精、刻成之速,不仅在当时,即便在后来的历次《道藏》修造中也是罕见的。而其雕版的直接主持者黄裳,对这部《道藏》的成功雕版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黄裳本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是他圆满完成监雕这部《道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道经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具有特殊道教文化蕴涵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不为大型辞书所收录,是准确解读道经的一大障碍。由于未能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一些道经整理本如《中华道藏》常存在校点失误等问题。用文化求义的方法,分类考释了出现于道经中的若干文化词语,并阐释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以期对道经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道经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具有特殊道教文化蕴涵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不为大型辞书所收录,是准确解读道经的一大障碍。由于未能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一些道经整理本如《中华道藏》常存在校点失误等问题。文章用文化求义的方法,分类考释了出现于道经中的若干文化词语,并阐释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以期对道经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道经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具有特殊道教文化蕴涵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不为大型辞书所收录,是准确解读道经的一大障碍。由于未能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一些道经整理本如《中华道藏》常存在校点失误等问题。用文化求义的方法,分类考释了出现于道经中的若干文化词语,并阐释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以期对道经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道经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保存了大量具有特殊道教文化蕴涵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没有被大型辞书所收录,这也造成了准确解读道经的一大障碍。由于未能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一些道经整理本如《中华道藏》常存在校点失误等问题。本文用文化求义的方法,分类考释了出现于道经中的若干文化词语,并阐释了其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以期对道经文献的解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收词最广、最具权威性的一部语文辞书,注重“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释义准确,书证充实,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但由于规模宏大,编纂任务繁重,《大词典》出现部分书证迟后、孤证、义项未收、词形未收等情况。因此,我们主要以前人关注较少的晋南清代戏曲碑刻为主要语料,从提前书证、补充孤证、增补义项、补充词形四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大词典》词语的编纂进行有益的修订和补正。  相似文献   

13.
郜同麟 《家教指南》2017,(6):121-12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上洞渊神咒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洞渊派之首经。通过对出现于其中的五个词语进行了考释,对前贤的观点及《汉语大词典》中的若干注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以期有利于对道经文献的研读及《汉语大词典》编纂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列女传》是刘向编纂的一部旨在讽谏后宫、"以戒天子"官方文献。《列女传》采取了大量先秦、西汉文献,同时有刘向本人的加工和改造。《列女传》中有不少故事与《诗经》本事相关联,对这些故事进行考察,既能考见当时的鲁诗文献,也能考察《诗》本事编纂中的小说元素。《列女传》中的《诗》本事是《诗经》本事故事向诗本事小说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道教的典籍俗称道经,里面保存了大量汉魏六朝至元明清时期的口语词,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汉语大词典》在编纂时对道经语料措意不多,其"订补版"《汉语大词典订补》对道经语料的利用程度仍没有大的改观。以出现于道经中的词语为例,对《汉语大词典订补》中仍存在的义项缺漏问题进行商补,以期对正在进行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的全面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诗人李白及其创作,在文学领域里,常常作为道教影响的典范被加以评述;在宗教研究中,也同样被当作一种道教文化景观为学者所注目。李白与道教,有着不同一般的因果联系。《道藏》作为道教文献的大成,有关李白的资料,自然最能说明道教与李白之间的关系。但因为记载这些资料的大部分道书为《道藏》所仅见,而鲜被历代研究者所利用。笔者认为,在李白研究中,《道藏》文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由陈其泰先生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历史编纂学史》以编纂学为主线,将中国历代史学经典尽其所能地囊括其中,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传统史书体裁演进的路径,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内容.第二卷《两汉时期》以《史记》和《汉书》为核心,深入而细致地剖析了二者分别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历史编纂学发展的奠基性意义,既是全书的题眼,更是理解整个中国历史编纂学史的关键所在.总结和体察本卷创造性阐释史学经典的论述,对深入理解历史编纂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湘灵、历史系副教授王春淑等著《太平经译注》( 12 4万字 ) ,1999年 11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太平经》是道教早期重要经典 ,内容丰富 ,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从 2 0世纪开始 ,学术界就开始展开对《太平经》的研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校》为重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太平经》 ,标志着现代学界中人对这部原始道经第一次全面整理与研究。但该书历来无注 ,这给研究者带来诸多困难。《太平经全译》根据敦煌经卷、道藏、类书等原始资料 ,运用音韵学、校勘…  相似文献   

20.
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东晋末年一批古灵宝经中 ,《洞玄灵宝三元威仪自然真经》和《灵宝威仪经诀上》是两部对中古道教科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道经。《三元威仪自然真经》除少部分内容收录在《正统道藏》外 ,其余大部分已经散佚。《灵宝威仪经诀上》则完全散佚 ,然而敦煌文书和南北朝至唐宋道书则保存了这两部经典的大量佚文。本文考察了两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历史上的流传 ,并指出学术界往往把唐宋道书对《三元威仪自然真经》的征引误作唐宋材料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