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颠覆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性的束缚与奴役。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的角色要求,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违背了“男人老成持重”的性别塑造,反叛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  相似文献   

2.
木兰其人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系列“女扮男装”的女性形象,她们改装的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突破女人闺阁的狭小圈子,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但最终又回归家庭。“女扮男装”后,有人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行事,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人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而已。女人女扮男装,背离了其真实身份,这一行为背后掩藏着中西方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有很长一段被“遮蔽”的历史,一直作为“第二性”而存在。在当代文坛,“女性文学”以自己女性的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属性。本文探讨了女作家池莉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通过打破“家”的藩篱、向男人“复仇”、攻占男性理想的制高点来实现自我觉醒的几重手段。  相似文献   

6.
由于价值二元论、社会评价及个体的不完全觉醒,男人女性与女人男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然则在现实世界中其极具可能性与必要性,为此,女性主义以特有的关爱理念并以“圣杯”之思为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建议: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评价以及个体四者一以贯之为达到“男女双性和谐,共融共生”之至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男性·责任     
“如有来世,我下辈子一定当男人!”女性朋友在因性别差异而遭受挫折时极有可能发下这等无头愿。的确,男女有别,社会确实不公平:瞧瞧“男女”“夫妇”“父母’这三个词的语素先后就明明白白。但如果对”男”“夫”“父”三字稍加分析,女同胞们也许会深深地感慨:“男人,真累!”因为,从古至今,男性,更多地代表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9.
黄氏电影以女性寻找自我为起点,经历了“花木兰”与“还我女儿妆”的两难困境,最终由对父权社会的背叛走向了重写历史重塑自我的女性 躯体书写。其突出成就即在于,以“回到自己的屋子”的女性身体的写作方式,使女性寻找自己话语的叙事策略得以完形,并通过独特的经验内容对男性语语提出挑战。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银幕上写具有独立人格理想和化精神的主体形象,这是中国电影化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女勇士》对“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与之相比,在华裔作品中。”花木兰”形象虽然同样被作者重构,但它们呈现的是华裔作家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所作的文化协调和整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Jock 《成长》2005,(4):78-79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进行着“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都按照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期望来履行和实践个体的性别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议论更是成了热门话题:男人追求真正的“男性气质”,女人追求十足的“女性气质”,仿佛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许多诗词、戏剧、电影都在述说着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花木兰不仅具有英雄们的共同特点——勇敢、机智、坚毅,还具有独特的传奇色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方面,花木兰的故事离奇曲折,富有传奇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可透过花木兰和她的传奇故事来体验和探究古代与现代、男孩与女孩、亲情与友情、战争与英雄、戏剧与服饰、兵器与战马、棋类与武术、民间艺术与体育游戏等诸多蕴含着浓郁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趣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来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暴露出男权社会对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建构策略:女英雄存在的理由是服从父权和皇权的需要,为父权和皇权战斗和牺牲;存在的方式是需要伪装男人的身体,借用男人的身份进入英雄的领域;当父权和皇权的使命完成后,女英雄必须回到原来"当户织"的女人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英雄,贞德与花木兰便是其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同样是拯救祖国于危难的巾帼女英雄,贞德与花木兰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女性,她们都为争取与男性平等地位而做出了努力与抗争,更看到了中西方政治、文化、宗教对其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选取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中的贞德与中国艺术家言慧珠改编的《新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她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中西社会、文化、宗教对她们女性形象的影响,进而引发对女性问题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男人如何安置自己的灵与肉,如何通过女人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村上春树与张爱玲在各自的作品中给出了不同的思考。直子与绿子共同构成了男性作家对于美好女性救赎男性灵魂的想象,然而,“肉”的缺席使得不真实的“灵”与爱无力确立男性的存在。张爱玲则以女性立场书写男性欲望投射里的情妇与妻子,以娇蕊与烟鹂红白玫瑰身份的转换,道出了男权中心主义在灵与肉之间的焦虑与尴尬。男人只有以创造性的生活为依托,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确立了自己的“在”,才能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本体性否定”,建立新的二元性生活,找到自己身体与心灵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女勇士》讲述了几个华人女性的故事,并对中国民间花木兰传说加以重读和解构,以此来颠覆中国传统的男权中心话语。它反映了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确立自我的艰难历程,表现了被压抑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向男权社会的挑战与复仇。“女勇士”的形象体现着一种“复义性”或“复调性”,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本质上还是被赋予了某些男性特点的女性英雄形象的化身,这个形象在许多方面所体现的实际上仍然是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极富想像力的虚构与简洁的“说故事”的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她周围的三位反封建、反父权的“女勇士”形象:违背封建礼教、以死抗争的无名姑姑;勇于与男权社会相抗衡的“双性同体”花木兰以及敢于向封建传统叫板的英兰,作品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女人”是“女”与“人”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作为“女”须被男人认可;作为“人”须被社会接受;作为“女人”则要被女人自身认同。女人的认同是“女”与“人”统一的关键,它与女人的文化素养和自主意识密切相关。自主了的女人,不仅作为社会存在的客体,自觉地有选择地接受着社会和男人给女人制定的标准,而且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塑造自身的同时,也塑造和改造着男人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5,(26)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其实是“男人节”.“和妇女节对应,8月3日要过男人节.”随着网络上设立“八三男人节”的提议逐渐升温,这个网络虚拟的节日也开始悄悄流行,有知名公司还在这天给男性员工放假一天.(8月3日《重庆晨报》) 这个“节日”从何而来?据了解,中国一本时尚杂志曾在2003年最先倡导应该设立男人节.  相似文献   

20.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男性对妖妇的恐惧是男人心中的阉割焦虑使然。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实际上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