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欢 《学周刊C版》2011,(9):203-203
有关墨子及其思想,历来争论颇多。《庄子.天下》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就是“儒、墨、道、名”。战国末期最有作为的思想家韩非在总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发展时也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些都表明: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墨的确是两大显学.墨家是继儒家学派之后而起的一大学派.影响遍及天下。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对社会人历时性实践活动的生存态质的描述。庄子“剽剥儒墨”,拒斥孔学主倡的道义论意义上的“幸福”诉求,承继并发展了老子的变异思想,从相对主义的认识论着眼,建构了本根论意义上的幸福观,主张在“顺性”、“无为”中体悟“天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以自身功能不断满足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价值实现经历从“潜在”状态到“显在”状态的发展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必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潜在”状态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具有客观性、差异性、动态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显在”状态表现为不断“挖潜”的过程,其显示状态具有程度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从“潜在”到“显在”的过程要具备主观、客观、中介和环境等基本条件。历经认识准备、运行过程以及反馈调整三个发展环节,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派的始作俑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昔日的“天下显学”———儒墨两家,其思想早已化合在中国历史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层层面面,影响深巨。儒墨思想博大精深,非笔者之力所能道及,本文仅试图对两家开创人物孔子、墨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的“无为”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老子第一次提出“无为而不为”的著名命题以后,许多古代中国思想家都在自己的论著中对这个命题进行了研究,阐发其中的哲理。在这方面,理论成就突出者当推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122年)与其宾客们共同撰写的《淮南子》。这部书通过“兼儒墨,合名法”,尤其是继承和发挥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及其发展者韩非子的有关思想,将传统的“无为”与“有为”这对范畴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同一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道”,与儒墨显学从伦理道德立场言“道”不同,老子站在关怀世界终极问题的立场上言“道”,“道”乃是老子形上思维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界之“在”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宇宙生成,发展的法则,作为人之生存的根据,“在”乃是“无”,“无”:“在”在有“不在”,“无”因此成为《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8.
一、见微知著,防止“失调”。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故障”,有的是“显于外”,有的是“隐于内”。班主任必须具有敏锐的反应力和观察力,善于从各种小事上预见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趋势,见微知著。通过一点一滴的过细的思想工作,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思想品德障碍,以防止因“失调”而造成大的思想“振动”。  相似文献   

9.
凌莉 《文教资料》2014,(1):96-98
陶行知对中国传统教育既批判又继承,批判的是没落的封建旧教育,而继承的却是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统教育奠基阶段的儒墨道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智仁勇”、“引发自得”,墨家的“三知”、“兼爱”,道家的“全生”、“返璞归真”等思想都在陶行知的文章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墨对社会的现实状况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推崇圣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寻求救世济民之良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找到的是“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找到的是“兼爱”。“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相似文献   

11.
新增设的“活动课”是新修订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一个显特点,这就增加了用于活动和实践的课时,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贯彻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一种探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也是新课改的一种尝试。现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拟对在“活动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尝试和价值作些探微,以求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卒章显志”是我国传统的结尾手法之一,“志”是文章的主旨,“卒章显志”,即通常说的篇末点题。这种结尾,不仅使文章结构显得完整、周严,而且有画龙点睛之妙,使作品的思想意义得到鲜明、突出的展现,使之于结穴处振作精神,显示出全文的重心,从而给读者以完整、深刻的印象。现仅就“卒章显志”法中常见的四种类型,举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的越来越重要和紧迫.要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既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要求.本文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探索了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课更简洁有效,凸显“数学味”做到:情境创设要严实,引导交流求平实,实践应用显充实,凸显思想更厚实。  相似文献   

15.
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智能媒体虚拟结合现实技术的应用,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显隐融合”的场景转换,形成显性教育中的无意识隐性感知;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对受教育者言行进行全天候持续性刻画,建立显性疏导前的隐性透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显隐融合”的全过程追踪;基于历史搜索条件的隐性推送,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在智能媒体应用中,既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对虚拟场景的过度依赖,防止隐性追踪过程中的信息泄露,又要拓展受教育者的认知广度,突破隐性推送中的“个人日报”式禁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富有智慧、蕴含思想,更体现着人文精神。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应该是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需要预设求“新”、思辨出“异”、品评显“活”、拓展促“思”。  相似文献   

17.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18.
庄子《齐物论》篇中涉及齐"物论"思想。"物论"就是以儒墨两家为代表的百家争鸣的情态。庄子针对"物论"不齐的情形,分析"物论"不齐的原因,进而认为从道的角度讲,物论本齐,各任其性,各其分,"齐物论"思想的主旨是"听其不齐而自齐"。  相似文献   

19.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20.
王锐 《语文知识》2006,(10):14-15
在我国古代,马经常出现在描写边塞和战争生活的诗篇中.诗人们留下了许多与“马”和“马蹄”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四蹄腾空,可显骏马奔跑时的飒爽英姿:跨沟越壕,跋山涉水,可显战马神威;马蹄声声,警报频传,可显军事紧张;马蹄撒欢,悠闲驰骋于青青原野,可显蓬勃气象。本文打算从四个方面谈谈古诗中的“马蹄”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