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力士参孙>是一部由弥尔顿创作的反映英国清教革命后社会状态的诗剧.本文从参孙和弥尔顿、参孙和清教革命者、参孙精神的复生和清教革命这三对关系出发,着重研究该剧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得出结论:<力士参孙>是一幅弥尔顿的自画像、一本英国清教革命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2.
勇气     
<正>话说战国的时候有一桩悬案。荆轲刺秦王的时候,需要带一个助手。找来找去,找到了燕国的秦舞阳。为啥找他呢?因为据说他12岁当街杀人,满街的人都不敢看他一眼,你想,这是多大的杀气?可是,等到荆轲带着秦舞阳见到秦王的时候,秦舞阳"色变振恐",奇怪,原来挺有勇  相似文献   

3.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一类人物。因此,《野蔷薇》可以说是《蚀》三部曲的续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不得不提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中有几次显著的身份角色转变,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成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从一个活跃于政府舞台的政治家转变成一位民族资本主义实业家。黎元洪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革命到社会革命,这中间缺少一种过渡和转变的逻辑可能,加之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这就注定了陈独秀后来的悲剧性命运。但陈独秀毕竟是一个杰出的知识分子,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即使被革命抛弃,他仍然保持了革命者的人格。本文对陈独秀的贡献及思想转化作了令人折服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安逸,泡在蜜罐中,很难理解课文中革命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教学目标:1.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与向往,懂得自己拥有和平自由的生活多么幸福。2.在对比中感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懂得珍惜,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的痛苦生活。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空笔",体会革命者对解放、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教学资源:幻灯片多媒体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舞阳铁矿田地质构造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舞阳铁矿田位于河南省舞钢市境内,含赵案庄、铁山庙两种类型的铁矿资源,总储量达6.2亿吨,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通过对该铁矿区域地质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舞阳铁矿地质构造层的特征,对于矿区外围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革命者被视为现代中国的新女性,是解放了的妇女的代表,20世纪文学对这一新女性形象充满了热情和想象。由于女性革命者身上集中了民族、阶级、性别等尖锐矛盾,对她们的描写也矛盾重重,时而是女豪杰,时而是性解放者,时而是受难者,时而又是圣女。论文指出,女性革命者要摆脱父权制文化的桎梏,真正确立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一、反驳"推不出"的错误反驳"推不出"的错误,就是反驳敌论在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所运用的论据推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但是他又硬要去推,就必然要产生逻辑错误。这中间,又有两个细别:1.全然推不出。请看下例:所有共产党人都是革命者;孙中山是革命者;所以孙中山是共产党人。在这个推理中,尽管两个前提"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是革命者"、"孙中山是革命者"都是真实的,但它的结论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这个推理没有遵守推理的规则,用的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形式。这个推理是一个三段论,而按照三段论的规则要求,中词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11.
十六药一、《药》包含着两个本可独立的悲剧故事,鲁迅用人血馒头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揭示了更深刻的悲剧主题: 1、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因此失败; 2、革命者不宣传发动群众,革命因此失败; 3、群众愚昧对革命全然不知,革命者虽然英勇不屈但脱离群众,革命因此失败; 4、群众不支持革命,革命者孤军作战,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进行了三次选择。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越是艰险越向前,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我学了官淑芳同志的优秀事迹后,内心非常激动。想到她对党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想到她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风格,我就非常惭愧。她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教龄不长的年轻教师,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和教  相似文献   

14.
《夜》是一篇看似简短却意蕴丰富的短篇小说,寄寓了丁玲对于延安时期革命者和革命关系的深入思考.小说在宏大革命叙事下,呈现出忠诚于革命的农民革命者与革命相关的家庭婚姻的不堪现状、以及情感困境的生动图景,在一男三女、单向多维的男女关系中,表现出革命者对于精神家园的困守.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听了一堂《沁园春·长沙》的公开课,场面很热闹,有一个学生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作出了过于独到见解:“这里的‘鹰’指革命者,‘击’代表斗争,‘长空’代表战场。”  相似文献   

16.
《夜》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未厌集》,写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正是国民党叛变后实行血腥统治的黑暗年代.蒋介石当时的口号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大批革命者被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全中国.“夜”,既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那个黑暗年代的象征,一语双关.小说以探听革命者被害消息为线索,写一个“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杀前后的心理变化,深刻揭露了反动派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  相似文献   

17.
也谈小说《药》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毛月,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被杀,他的鲜血却被贫民华老栓夫也用来为儿子治病的故事,反映了汉末革命者为推格清王朝的黑暗统治进行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以及斗争惨遭失败的历史事实.作品在热情颂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愤怒抨击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镇压革命的罪恶的同时,对于群众的愚昧、迷信、麻木,表现了强烈的悲愤,提示读者:革命者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然终将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命运。小说以具有象征意味的《药》为题,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上述主题.希望小说所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故事,成…  相似文献   

18.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19.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课文 ,以往教学侧重让学生认识的李大钊是一个马列主义的传播者 ,革命的先驱者 ,以至于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感觉到李大钊只是一个英雄 ,一个可钦佩、可敬仰而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者 ,李大钊的形象无形中被神化了。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人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式 ,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内涵 ,挖掘人的价值 ,突出一种人格的力量 ,并以此来打动学生 ,来教育学生。教学中 ,重点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认识李大钊。一方面从革命者这个角度看李大钊 ,深入理解他对革命…  相似文献   

20.
由恩施州教科所组织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课改调研现场会”于11月25日在恩施市实验小学和恩施市舞阳中学举行。来自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语文课程工作室的专家王俊儒等一行7人在听取了恩施市实验小学、利川市实验小学、恩施市舞阳中学和恩施市白杨中学6位教师提供的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