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广播新闻视觉化就是让听众在听广播新闻的过程中,通过充分艺术地运用的声音唤起其脑海中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从而给听众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音外画"的效果.在这方面,广播新闻工作者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努力着,但潜力还远未充分挖掘出来.怎样增强广播新闻的视觉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以诉诸人的听觉来达到自己传播目的的媒介。其传播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广播对听众的审美要求满足到什么程度。研究听众对广播的审美要求,也就是探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使听众在“线性传播”的单位时间最容易听明白。因为,听明白了才可能接受,接受了才可能审美。窃以为,听众对广播的审美要求大致是:具体、形象,通俗、浅显,清晰、连贯,声情并茂。 审美要求之一——具体、形象 听觉接受的对象是声音,听众听广播是被动接受信息,播出内容和播音速度的快慢,是由电台来控制的。从几十秒的短新闻到几分钟的长通讯,如此没有停歇,容不得听众细细思索、品味。这样,首先要求的是具体、形象的东西,听众才能一听就清楚、明白。而抽象、笼统的东西则进不了大脑的储存器,自然谈不上审美了。 听广播是通过声音来认识外界事物的,广播中具体的信息符号留下来的印象才容易让人记住,并在瞬间理解。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迅疾拨动感应的心弦。比如,当听到消防车的警铃,便马上知道是失火  相似文献   

4.
广播的新闻是通过声音诉诸人们听觉的,塑造广播新闻播音的图像感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表明,听觉形象是可以转化为视觉形象的。例如,人们听到火车的鸣笛声,凡是见过火车的人就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火车的图像来,这种听觉变视觉的浮现,关键是听觉对象要富有情感上的动人色彩,对人的记忆刺激性强,塑造广播新闻播音的图像感是改变广播宣传瞬间退逝弱势,增强广播宣传效果,中深受众记忆,提高广播与其他媒体竞争受众份额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增强广播新闻播音的图像感呢?  相似文献   

5.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己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多写“视觉新闻”,以吸引听众。怎样才能增强广播的“可视性”呢?笔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6.
任文俊 《视听纵横》2004,(4):105-106
广播新闻视觉化就是让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通过声音触动人的感官,唤起其脑海中的记忆,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由此感知事物的形象、动程,从而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笔结合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对实现广播新闻视觉化的途径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广播语言谈     
广播稿与报刊文章虽然在布局谋篇上大同小异,但是在具体传播途径、表达形式上却有着较大区别。广播传送的是声音,见诸报端的是文字;前者靠听觉感知,后者通过视觉来接受。因此,广播新闻在采写编播过程中,必须围绕听众的听觉效果来展开。 一、广播语言必须响亮清晰 有声语言是广播的全部表现手段。广播的传播途径决定了广播新闻语言必须字句清晰,词语响亮,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 在汉字的四声字中,平声字清脆响亮,余音连绵。合理使用平声字,能使听众准确辨别词意,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写稿时,在不因词害意的前提下,将那些琅琅…  相似文献   

8.
黄泳 《新闻实践》2007,(7):33-33
广播要想吸引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即运用广播的特殊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唤起听众脑海中存储的记忆和想象,进而形成事物的立体感、画面感和活动感的传输效果,让听众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一、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音响,发挥听觉的“传真性”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通过诉诸听觉而达到传播目的的大众传播媒介。听众接受传播内容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广播的传播效果。因此,认真研究听觉接受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广播新闻实践,对于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十分必要。 听觉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体现出哪些规律性呢? 喜具体 忌抽象 听觉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往往容易接受具体的新闻事实,而对抽象的事实和概念则难以接受,表现出喜具体、忌抽象的心理现象。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首先接触具体的事物,得到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获得理性认识。人们听广播,实际上是通过广播这一媒介来认识外界事物。在收听广播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往往也遵循着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运动过程。由于广播依靠声音进行传播,播出的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过耳不留,并且一刻不停地一直播下去,听众在接受广播  相似文献   

10.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1.
李大勇 《新闻传播》2009,(12):37-37
同其他媒体相比.广播新闻是以声音直接把信息诉诸听众的,如何发挥广播新闻的这一传播优势?笔者认为,捕捉和运用好细节是提高广播新闻收听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形声兼备,视听合一,是电视新闻的独特天赋和个性,是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的最大区别,也是电视新闻最突出最吸引人的优势所在。我们知道,报纸作为一种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新闻媒介,只能给人以文字形象的视觉感受,有形无声;广播运用声音传递新闻,只能诉诸人的听感官,有声无形;而电视新闻以屏幕形象为主,辅以声音、音响及文字等,彩色电视还有颜色,成功地实现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具有以视觉形象和声音同时作用于人的视感官  相似文献   

13.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而广播是听觉艺术.要让广播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而要增强广播新闻的“可税性”.就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重视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孙春兰 《新闻前哨》2001,(12):20-21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将广播新闻事实中的那些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景象、事件和事理,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说广播形象化的语言反映的是具体新闻事实的形象、形态。 广播语言应该形象化,这是广播的特点和听众听觉规律决定的,也是广播新闻稿件写作的重要特点。 广播语言的形象化与文学艺术创作中语言的形象化是有区别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语言形象化,即饱蘸浓墨的描绘和精雕细琢的刻划。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则不同,它受广播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7.
喜短厌长,是听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广播是靠声音诉诸听觉,所以广播言论尤其需要短,一般千字以内,五六百字为好。因为短,它便于听众听,便于记,每次广播,人们花上二、三分钟就能听完,另外,从作者来说,一旦发现好材料,就可以用不长的时间写出来,出手快,有利于争取时效。写短广播言论,并要在数百字内去体现言论的思想性、说理的透辟性、论辩的逻辑性和行文的生动性,不是一种轻而易  相似文献   

18.
诉诸听觉,是广播媒体的缺点也是特点,它具备特色媒体专与精的特质。如果能想办法"咬住"听众的耳朵,广播应该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咬住听众的"耳朵",让听众有听下去的欲望,就要求编辑、主持人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营造广播节目中的"画面感"。  相似文献   

19.
提倡写视觉新闻,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穆青同志曾说,改革新闻写作的内容之一就是提倡写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是借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使之能呈现出典型细节、生动画面和立体感,以达到如临其境.听其言、感其人的现场感.因  相似文献   

20.
如何增强广播的收听效果,提高广播的竞争力,是广播工作者致力探索的问题。广播节目以音乐为主线,以游历于城市、山水、人文为内容的节目,能够“引领”听众的思维和感官,使之产生“同步运行、身临其境”之感,有电视“音乐风光片”声画结合之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从“听觉”到“视觉”转换,有利于提高广播的可听性。那么,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实现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