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在论证《西游记》主题宗旨、文化价值的时候,有失于偏颇,认为作者不懂佛学、道学,遂反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贬抑为“神魔”儿戏,几乎毫无文化价值可言。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西游记》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必须对鲁迅先生的结论重新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4.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62-65
1 鲁迅研究四题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2 )《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主题 )及其思想价值。(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2 )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2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5 )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 ,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6.
“三教合流”是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三教合流”源于“诸教同源”,其源在“巫”,这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的根柢。“三教合流”与国民劣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泛神信仰为特征的“巫”文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鲁迅通过这一批判,全面、深入而彻底地清理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鬼神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7.
在竹内好看来,鲁迅“否定性地形成了他自身”.《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以“文化偏至”的文明发展模式的渊源及弊端,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既批判自身,又警惕西方的发展道路.竹内好从鲁迅身上所寻找的精神契合就是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以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审慎选择.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早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其他主要作家一样,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坏传统”采取了一种不妥协的态度。毫无疑问,他是中国传统的最有影响、也最有战斗力的批判家之一。他曾经告诫青年人要“少读”或“不读”中国书,是因为担心他们会受到旧文化的毒害。但是,他本人,甚至在少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独异的文学想象,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中对传统文化落后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深刻质疑。本文通过消解神话、直面生存、解构中心、反抗权威、反叛传统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解构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灭绝人伦的消极面,对封建文化奴化人性、“吃人”的合理合法性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实现了对历史深度模式的颠覆。《故事新编》的取材范围由神话、传说而历史典籍,鲁迅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现了对神话的一种创造性转换,体现了思想家鲁迅对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深度解读的高超技艺。《故事新编》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和颠覆,恰恰反映出鲁迅作为先觉者的超前意识和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可贵的质疑精神。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体现了鲁迅对人类生存意识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是由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一次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全面审视和大胆批判。鲁迅等一批文化先锋以强烈的批判精神揭露和抨击了两千多年来禁锢人的精神枷锁————“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和丧失人格的奴才心理。80年来,中国人正是沿着“五四”开辟的道路,不断...  相似文献   

12.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批判“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文章很多。就其杂文而言,比较集中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的就有《十四年的“读经”》等10多篇。在中国现代文化界,对于儒家思想认识之深刻,批判之尖锐,恐怕莫过于鲁迅了。但我认为,在鲁迅所有的所谓“批儒”的文章中,最有分量的一篇是《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可以说,这是鲁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篇纲领性的文章。这篇文章,视野广阔,侧重说理,不但居高临下给我们论述了许多问题,而且启发我们去思考更多更深的问题。关于文章的内容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不需多说。我想说的是我读这篇文章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鲁迅的早期文言论文以及“五四”前后创作的杂文、小说的研究,揭示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特异性: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又对启蒙运动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表示质疑,对启蒙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疏离。鲁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原因是:他在加入新文化群体之前,就开始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结构的顽固性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启蒙运动的乌托邦色彩和启蒙群体的分化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17.
在探索传统与中国知识分子关系的重要命题上,鲁迅与沈从文作为最具研究价值的精神文化现象散发着恒久的魅力。本文以“回乡”的文学母题为研究视角,择取《边城》与《故乡》,从文化选择、个体生命的历史定位、精神趋向这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展现游子精神返乡之旅的种种复杂情思以及沈从文和鲁迅对传统的象征——故土故园皈依与超越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出关》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可以视作鲁迅对道家文化态度的隐喻。鲁迅把道家文化置于中国儒道互补文化的大背景中 ,认为它的精神品格是“无特操”。鲁迅对道家文化的批判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其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