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刘月华主编(1998)《趋向补语通释》后附的《动词和趋向补语搭配词表》的统计发现,表趋向意义的“出来”“出去”做补语时,在句法分布上存在着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指出“出来”“出去”的意象图式决定了它们在句法分布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相似文献   

3.
“上/下”的不对称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所体现,在意义上也有所体现。“上/下”又是对称的,主要体现在表示方位、人物、范围等方面。总之,“上”出现的句法环境要多于“下”,所以“上”是一个高频词,而“下”是一个低频词。  相似文献   

4.
“上”:视点和对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语中的“上”,表面简单的只有三划,就一个音节,只是一个汉字。但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有着很复杂的一面,它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语素,还是一个词;从词的角度看,“上”是名词,是动词,也是趋向动词;从语义上看,“上”常常与“下”相对,但其中体现出一种对称而又不对称的关系,这是因为“视点”不同。“视点”受到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化世界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也实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校“近亲繁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也实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校“近亲繁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多”和“少”在作状语时,语法上有不对称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意义不对称,结构对称;意义不对称,结构不对称。以认知语法理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 VP/AP”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和描写,并进一步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8.
张玥 《文教资料》2007,(29):48-49
在空间概念中,"上"、"下"是隐喻映射范围最广的一对方位词,它们可以表示时间、地位、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关注"上"、"下"隐喻意义在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对称的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V+上/下"结构是现代汉语动趋式中很有特色的一对。运用描写和归纳法分析了"V+上"与"V+下"表现出的对称和不对称的情况。发现了绝对、相对两种对称情况并作出扩展性考察,基于"上/下"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区别归纳出6种不对称情况,进而从语音、语法意义、语义等角度出发,考察了该结构中"上/下"搭配动词的限制性特征,具体归纳出音节重音位置的前后、音节数的多少,意义的实在与虚化、动词性质的不同等方面是其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1.
冯莉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117-119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人类重要思维方式的隐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上/下”并不总是对称出现的。文章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在……上/下”结构中,通过对它们在聪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时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上”、“下”是一对反义的方位词,“上”在数量上比“下”占优势,具有不对称性。通过语料可证明它们分布的不对称,并能解释不对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对学校及社会的渗透,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权利逐渐平等,人们开始处于“信息对称”的环境中。但事实上,这种“对称”仅仅是相对的信息获取权利的平等,而且仅局限于相对较小的群体中。例如,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学校中构成相对的信息对称环境,却无法实现同一个地区所有学校的信息都构成对称,更不用说跨越中西部、城乡的差异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对称。最为重要的是,即使基础教育处于表层的信息对称环境下,而深藏其中的“知识沟”现象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构教育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不+反义形容词”式是指“不”加对立形容词的否定结构形式。“不”作为常见的否定标记,在这样的结构中,引导的不再是单纯的否定形式。容易出现不对称现象。它可以指语义不对立情况下的相互不对称,也可以指语义不相关情况下的相互不对称。  相似文献   

15.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丁俊晖,在“斯诺克”的赛场上,他总能为国家赢得荣誉。但你们知道吗?你们刚学习过的对称知识,在“斯诺克”的比赛中经常会被用上呢!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多”与“少”是一对使用频率很高的反义词,两者在句法结构上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多”与“少”作状语的不对称;“多”/“少”作定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谓语的不对称;“多”/“少”作补语的不对称;“多”/“少”作中心语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18.
“上/下”的不对称现象在汉语中广泛存在.这种不对称是多样的,造成它们不对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方位词到动作动词再到趋向动词,“上/下”的义项通过隐喻投射发生词义延伸,且过程不可逆.  相似文献   

19.
函数图象的“双对称”问题(即函数图象关于两条直线对称,或关于两个点对称,或关于一条直线及一个点对称)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阐述函数图象的“双对称”问题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称”关系在宇宙空间极为普遍,在数学中经常遇到有关对称的问题;对称问题在近年高考中也成为热点,可以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对称思想”在解决该类问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它往往可简化这类问题,并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下面举例说明它在解题中的奇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