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1]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2]。因此,课堂作为一个担负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的组织,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由于重集体轻个体、重竞争轻合作,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忽视学生主体尊严和独立品格、与个体对立的实体化的“虚假的集体”。  相似文献   

2.
当前,教师们在反思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时,都喜欢大谈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学生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而把一堂课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教学目标给忽略了,忘记了“‘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还不够明确。也就是说,许多教师经常不明白一堂语文课究竟应教给学生什么。  相似文献   

3.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陶先生强调教学活动不要“沿袭陈法”重教轻学,也不要“仪型他国的重学轻教”;要重在教与学的相互积极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在“做”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他指出:“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职业中学的物理教学要面向生活,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得一技之长,特别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做”字上下功夫。笔者就多年教学的实践,提出几点“教学做合一”的见解。一、通过…  相似文献   

4.
甄珍 《宣武教育》2008,(1):34-35
我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姓‘甄’,叫‘珍’,做事求真。我是教师,特别喜欢用‘真’字来思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对事业的不懈追求。22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用“真”知培养学生、用“真”爱滋润学生、从而培育“真”人。  相似文献   

5.
伍莉芬 《小学语文》2011,(10):40-40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学跟着教走”。备课,主要是“备教材”;设计教案,主要考虑如何“教”;教学过程中,则一味地“走教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出现如下局面:学生已知、已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仍不厌其烦地教;学生应知、应会的或教师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教师忽略不教;还有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辛苦,学生还是学不会的,教师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一个个宝贵的40分钟,就在学生的厌烦、畏难和失望的情绪中悄然流逝。  相似文献   

6.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老师曾说:“基于‘学’的视角来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某种程度匕是能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学”,可理解为学生的“预学”活动和教师对“学隋”的关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祝旭 《贵州教育》2022,(8):29-31
<正>受功利主义影响下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量存在着浅表化教学,要么是教师上演“独角戏”,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需要的答案”,决不允许学生“节外生枝”;要么是学生上演“背多分”,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压缩具体内容,只讲结论与算法而不讲道理;要么是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教学中教师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这样的浅表化教学重教轻学,重结果轻感悟,重形式轻实效,致使学生的学习止于表面、表层、表演,学生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这是数学教育的悲哀。那么如何才能纠正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浅表化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向长春 《湖北教育》2003,(17):27-27
在语文教育的十条总目标中,有关语文能力的四至十条都是从学生“能实践”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经历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达成语文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语文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重说教、轻实践。传统的语文教教学以教师为本位,要么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要么是先教后学,不教不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案  相似文献   

9.
闫怀娟 《考试周刊》2011,(59):50-50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讲活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活”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很不容易,它是教师素质、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综合体现。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会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认为,把语文课讲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叶老主张“‘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就是他的“学导”思想。叶老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进行了多方面的表述,他的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教为学;变授为导;变知为力;变形为效。他的这一思想对当前的教改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做为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觉悟.让他们的道德得到很好的修养.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立志成为有为的青年就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的重任。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教学体会,期待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2.
目前很多语文课堂,要么是“一言堂”,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却一个个哑口不言,缄默不语;要么是课堂喧哗嘈杂,貌似热闹,但师生对话肤浅、乏味,甚至离题千里。我认为,出现这样不“活”或者假“活”的语文课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核心价值做深入思考,在于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成长与发展,即为今后的人生发展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狭义的语文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率,注重的是教师的讲,而忽略学生的学,其观念的根源是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地位的存在。而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追求。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减负增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一个又一个新思想、新理论的提出,一线数学教师该教什么?如何教?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一文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即应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思考,并能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即是真正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理性人,应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这并可被看成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大师周一贯先生提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我们应当学会用"懒"来教语文,把自己从繁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双赢"呢?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问题,不谈学生,不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所谓的“重教”并不符合教学管理规律。重教轻学的教学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牛不吃草强按头”,造成“厌学”现象严重,“教”也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情形:课程改革了,教师“鳃脱”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放羊式”的管理。这样的“重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的实施 ,要求历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 ,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予以探讨 :变“以分为本”为“以人为本” ;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互动” ;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变“教学型”为“教科研型” ;变“个体化教学”为“合作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重视、激励、引导学生“问”,它是对单纯的师问生答,重答轻问的一个挑战,是对课堂结构的一项改革。一、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的意义●从教师角度看1.是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教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质疑,可以直接了解学情,达到心中有数。2.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