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2.
怨恨是革命的动力与源泉,端木蕻良认为憎恨是战斗的火源,其小说中的怨恨模式首先体现在社会革命建构中的阶级怨恨,包括农民对地主阶级的怨恨以及地主后代对前辈与时代的怨恨;其次是家族革命建构中的家庭怨恨:怨地主在社会上是作为统治者的剥削阶级,恨地主在家里是作为统治者的专制家长.  相似文献   

3.
适当引入舍勒在价值现象学方法描述下做出的怨恨分析对鲁迅个人经历及文本中的怨恨情结进行探源梳理,可以认为鲁迅的怨恨跟他生命经验中的“创伤记忆”、自我牺牲者的角色定位及弱势边缘身份的处境意识有关。这种将怨恨可区分为“哀怨”与“愤怨”两种不同表现,鲁迅面对不同对象时其怨恨心态也是复杂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怨恨是留守儿童极易滋生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特性是引发怨恨滋生的内外因素。而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身心产生毒害、阻碍自身的社会化、导致道德人格扭曲以及引发攻击性行为。怨恨所引发的负面效果要求对其进行教育干预。其策略有预防和疏导两个方面。预防主要以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素养为根本,疏导则是由教师引导留守儿童理性地宣泄怨恨。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7.
怨恨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极易滋生的消极情感。大学生弱势群体滋生怨恨主要有三种形式:在遭受他人伤害的过程中因体验到痛苦而滋生怨恨,在渴求有价值客体的过程中因体验到挫折而滋生怨恨,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因体验到无力而滋生怨恨。大学生弱势群体滋生怨恨可能引发道德价值位移,即道德价值趋向主观化。夯实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个体人格,培育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宽容之心,提升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信心等策略,能实现对大学生怨恨滋生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8.
我时常怨恨上帝,怨恨他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灾难;我又时常感激上帝,感激他赐给了我太多的幸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以舍勒的怨恨理论分析郁达夫的前期小说,得出家国怨恨,情爱怨恨,寒士怨恨,家庭怨恨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怨恨感是一种无力宣泄而压抑于内的敌意情绪。学生一旦滋生了怨恨感将会给其带来严重的危害。教师应把预防学生怨恨感的滋生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预防的教育策略主要有:切忌随意剥夺学生的基本需要,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杜绝教育中的偏心现象,引导学生在攀比中做争强好胜者,铲除学生命定情结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2.
为创立"新怨恨"理论而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中的怨恨略述,提出:从古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怨恨体验是非常普遍的;从"兴观群怨"说到"怨愤"说,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怨恨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怨恨是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4.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5.
怨恨是个体在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产生的隐忍性情绪。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使其易于体验到伤害或挫折,滋生不平情绪。而其心理特质上的软弱无力性常常使其心有不甘地隐忍这种情绪,沉淀成怨恨。留守儿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就有可能生成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既表现为对外在对象施加损害性言行,同时也对自己渴求的肯定性价值或同伴特质加以诋毁和贬低。攻击性是源于滋生怨恨的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必然反应,同时也是通过攻击性来宣泄怨恨和解脱自身的无能感与精神折磨。  相似文献   

16.
那天晚上他充满了怨恨,他是那样地怨恨。这个城市这样繁华,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富有,他们兴高采烈地将那么多的物品丢到购物车上,连价钱都不看。而他,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一年挣得的为数并不多的血汗钱。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古阿拉伯、古印度佛教、古希腊的恩培多克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以及中世纪的基督教和古罗马奥古斯丁等人的怨恨理论思想,寻找资源以进一步建构“新怨恨”理论.其意义首先是能够把怨恨体验放在世界另外两大文化体系佛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中去考察,从而打破中国文化封闭体系,与世界文化对话;其次是能够溯本清源,考察到怨恨情感体验在西方古代最早的哲学方面的探究;最后是发现了研究怨恨情感体验的地方都同时触及到了对于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怨恨"是21世纪茅盾研究的新判断,是茅盾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茅盾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怨恨心态是一种因无力发泄而隐忍于内的不满性情绪。伤害、隐忍和无能是构成教师怨恨心态的三个要素。教师怨恨心态的滋生是由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外因是指他人对教师自身的伤害,而内因是指教师本人的虚弱无力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因素,怨恨心态都难以产生。教师的怨恨心态会给自身带来危害性:它浇灭了教师的激情、破坏着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