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亲历而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一次单元检测中,有一个根据注音写词语的题中,考查了“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在批阅过程中,他发现一位同学在该成语的注音下面写出了两个词语——“爱屋及乌”和“爱吾及污”。“爱吾及污”?我在为学生的创意叹服、叫好的同时,不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伍振 《考试》2005,(10)
知道“有了房子再恋爱”这个谜面的谜底是什么吗?呵呵,就是文章的标题:“无‘所’不谈”!浪漫主义的爱情说:爱屋及乌。爱我,就要爱我的一切,爱我的不足;现实主义的爱情说:爱吾及屋。爱你,更爱你的永恒,你得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毕业后,我一直过的是“南征北战”的租房生活:上半年从大沽南路转移到体北路,下半年又从体北路转移到南楼……租房子时间长了,觉得房租太贵,钱都送给了别人,太不划算。考虑再三,决定先买房。  相似文献   

3.
在古诗教学中,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推敲词语,以吃透诗意,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人遣词造句的奥妙。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位老师教《泊船瓜州》,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有位学生提出:“假如我是王安石,就把‘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改为‘圆月’。因为‘圆月’既说明月亮明亮,又象征诗人渴望全家的团圆。”听课者面面相觑,不免为执教者捏一把汗。可是这位老师安之若素,将“明”与“圆”  相似文献   

4.
成语“爱屋及乌”,怎么写成“爱乌及屋”?是不是写错了。不是的,这要从儿童学习心理谈起。 我们知道,情感是儿童学习的能源,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爱屋及乌”的意思是喜欢这个屋子,也就会喜欢屋檐下的鸟。迁移到教学领域,乃指学生很喜欢一位语文老师,就也会喜欢这位老师教的语文课,从而学好语文。这种心理效应,在小学尤为突出。所以,明智的教师都以真诚的爱心博得学生的喜爱,从而使孩子们特别爱上这些老师所代的课。这是应该称道、发扬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读完《在烈日和暴雨下》后,教室里一片寂静,祥子的悲惨命运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我是从课文第11段导入新课的:“老舍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第11段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一个词语,把处在残酷无情环境中祥子的命运概括得十分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 几只手争先举了起来。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我找到了,它是‘挣命’。”“对!这个词  相似文献   

6.
一、问字“老师,‘恐惧’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位老师在操场上匆匆走过,一位学生追在后面问。“就是‘恐怕’的‘恐’,‘工具’的‘具’加个竖心旁。”“老师,‘恐惧’两个字怎么写?”在另一个场合,又一位学生问。“‘巩固’的‘巩’加个心字底就是‘恐’,‘惧’就是‘具体’的‘具’加个竖心旁……”这是笔者有意安排学生做的一次“问字”游戏。在教师潜意识主导下,“脱口而出”回答学生。从学校领导,教研员,语文、数学等不同专业与岗位的十多位老师的回答,只有两次的答案里有“恐龙”的“恐”。答案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恐龙’的‘恐’,…  相似文献   

7.
今天,“长青”把“常青”告上了文字法庭。法庭辩论在法官词语先生的主持下进行。“尊敬的法官,”“长青”站在原告席上说,“最近,许多同学在作业里把‘万古长青’写成‘万古常青’。大家都知道,‘万古长青’是个成语,‘常青’混了进来,不仅侵犯了我的专利权,还破坏了我们汉语言的规范性。请您明断!”“冤枉啊!”“常青”辩解道,“法官先生,您一定知道‘四季常青’这个词  相似文献   

8.
上《秋水》一,笔像往常一样在讲到了“望洋向若而叹”时,附带指出了成语“望洋兴叹”的出处,并强调“望洋”两字不能理解成“望着海洋”。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里的‘望洋’为什么不能理解成‘望着海洋’?”  相似文献   

9.
【案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他让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鸟儿”错写成了“乌儿”。教师没有批评,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有的又变成了另一个字。你们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就是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吗?(生笑)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点评】分明是教识字,又分明是写错了…  相似文献   

10.
“而”字     
有一次,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们讲解说:“这个‘而’字,是一个最常用的虚词,可以作‘但是’、‘和’、‘然而’、‘却’、‘反而’、‘如果’等使用。”  相似文献   

11.
今天,“长青”把“常青”告上了文字法庭。法庭辩论在法官词语先生主持下进行。“尊敬的法官,…长青”站在原告席上说,“最近,许多同学在作业里把‘万古长青’写成‘万古常青’。大家都知道,‘万古长青’,是个成语, ‘常青’混了进来,不仅侵犯了我的专利权,还破坏了我们汉语言的规范性。请您明断!”“冤枉啊!”“常青”辩解道,“法官先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想到自己有一个幼小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就要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三人中只能去一个。希望你考虑一下,再作选择。”母亲想了一会儿,决定把“爱”请回家。可奇怪的是,当“爱”进门时,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门。那位母亲惊讶地说:“不是说只能选一位吗?你们两位怎么也来了?”那两位笑着答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智慧’和‘成功’!”看了这个故事,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想:如果那位母亲请了“智慧”回家。那么孩子一定会得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3.
发挥“注·提”优势提高说写能力□山西高平市东方红小学李秀萍国家教委主任许嘉璐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注·提”“双先”表彰会上说:“‘注·提’的特点主要不在于‘注音识字’,而在于‘提前读写’。……其实质是使学生及早地从语言的‘听’‘说’(即理解与表达)过渡到...  相似文献   

14.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语文教学会上,有位老教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为了指导学生练毛笔字,他按横竖的笔画打了一张“影本”,文曰:“十干士堆……”于是,旁边就有人提醒他:“您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批判的,为什么不写‘诗词’和‘语录’呢?”他只好去请示党支部。支书回答说“您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什么样的‘影本’最便于学生练好毛笔字,就打什么‘影本’。”  相似文献   

16.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7.
<正>刘恒友《是"不假思索"还是"不加思索"?》(载《中学语文》2013年第10期,上旬刊。以下简称"刘文"。)中说:"查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皆不见‘不加思索’的身影。"又说:"‘不假思索’作为一个成语,有其源渊;而‘不假思索’之所以不见各大词典,因为它不是一个词语,至多是一个短语。看来成语库中只有‘不假思索’,而‘不加思索’则是人们‘不加思索’的必然产物。"这里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刘文认为成语库中没有"不加思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第二,刘文认为使用"不加思索"是误解误用,我的回答是——"不加思索"使用正确。这仅是个人  相似文献   

18.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先例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与成语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鳖’来无恙”(补品),我有“一‘明’惊人”(明目器);你有“默默无‘蚊’”(驱蚊器),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有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然嫁给了…  相似文献   

19.
爱的需求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一个因面部缺陷而遭遗弃的女孩,自暴自弃。一次听力课上,老师轻轻地在她耳边说:“但愿我是你的母亲。”这句话,改变了小女孩的一生。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  相似文献   

20.
龙龙说:“由‘三’构成的成语有许多。我发现这个‘三’字在不同的成语里,意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成语中的‘三’,怎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