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儿童时期的交往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成人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交往,是人类交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成熟,儿童会有越来越多的语言交往需求。“捎口信”活动是一个能够加强亲子沟通、促进儿童语言交往的有效手段,它结合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基于开放性活动的实施理念,满足了儿童的交往需求,对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苗雪红 《学前教育》2004,(11):14-16
人类个体发育有着漫长的不成熟期,通常称之为儿童期。在这一时期,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儿童之间自主交往结成了游戏群体,即自然游戏群体。作为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游戏活动实现了对儿童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双向建构:既建构群体交往关系结构,整合多极主体的交往共同体,又建构参与游戏交往活动的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教育中不同活动背景下的互动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取自然观察法,对儿童与教师、儿童与儿童在不同活动类型中的交往行为进行了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儿童与教师的交往和儿童之间的交往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双休日的特殊“作业”○贲友林(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儿童跨进学校大门,也就进入了一个开阔的交往世界。校内所从事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儿童同伴交往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我们还应该关注儿童在校外尤其是双休日的交往情况。———现代住宅高层化...  相似文献   

5.
同伴交往指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这种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代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班级或学校生活中,有些学生一直游离于各个共同体之外,缺乏与同伴樊同的交往经历,从而导致他们的社交、认知甚至运动能力的发展都会明显滞后,这会影响到他们作为儿童个体的存在感。教师要关注儿童在同伴交往活动中的参与度,指导儿童顺利加入已有的活动共同体,帮威儿童在共同体内提升彼此的信任度,并能够以;爱护与开放的心态正确保护他们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6.
赵丽君 《教育导刊》2006,(12):27-29
所谓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1〕儿童的交往冲突是指交往双方在行为、言语或情绪等方面的矛盾对抗状态,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同伴之间在行为、意见或者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不一致引起的。据研究表明,儿童的交往冲突有助于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有助于儿童建立健康、良性的自我概念;同时,儿童的交往冲突是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儿童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也多种多…  相似文献   

7.
交往活动是影响孩子社会化过程的最重要因素。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仅能够学到很多东西,逐步理解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学会认识他人、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意识倾向。而且,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儿童还可以倾诉烦恼,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平等的人际关系,感受自由的精神。 如果儿童不具备基本交往能力,会在伙  相似文献   

8.
与同龄同伴交往相比,异龄同伴交往表现出非对称相依性、非竞争性和角色匹配适宜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异龄同伴交往活动成为改善交往不足儿童和交往不当儿童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教育者应为社交障碍儿童创设参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与条件,并注意在环境创设、交往引发以及交往过程的疏导等方面做好相关的支持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满足儿童游戏需要,丰富交往语言内涵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  相似文献   

10.
王丹 《学前教育》2009,(3):50-51
个体的社会性是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音乐交往,可以给儿童提供大量人际交往机会和经验。因此,教育者也应有意识地利用音乐教育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理念下,本研究关注除学校和家庭场域外,儿童同伴交往的另一重要领域:社区生活.通过现场观察了解不同社区环境下儿童的同伴交往行为状况,如交往时间、地点、对象、活动、方式,以及处理合作、拒绝等特殊事件的行为方式.通过访谈法探究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社区因素.研究表明,社区人际交往环境、物质环境以及社区成员的关注和引导都会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把握特殊需要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1—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同伴交往的国际研究热点包括以发展性障碍儿童为主体的多元同伴交往干预研究、特殊需要儿童会话交往能力缺陷的研究、个体友谊质量的研究和交往发起行为的研究。未来我国应推进信息技术和传统干预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依恋的亲子关系构建积极的同伴关系,发挥融合教育活动的桥梁作用,更好地促进特殊需要儿童与同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3.
社会退缩儿童是指主动地从社会交往活动中退出而独自活动的儿童或从不主动发起交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儿童.社会退缩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情绪情感以及自我概念的发展等方面.对社会退缩儿童的教育对策包括培养儿童准确理解社会情境的能力、训练儿童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弘扬和凸现,离开了活动和交往就难以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活动与交往,特别是交往所赖以进行和所生成的诸多品质使活动与交往本身成为教学的内容、对象和目标。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之中杜威所批判的“传统教育”并未绝迹———“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划一。概括地说,重心是在儿童以…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关注孩子的童趣,从小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以研究《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为切人点,以“交往式教学”为主要活动载体,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以下是我们实践中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交往、合群是人的心理需要,对儿童来说,这种需要尤为强烈。然而,有一些儿童孤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和其它小朋友一起活动和游戏,也不主动和大家交往。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值得一直研究的问题。教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创设出生活的、富有朝气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师生都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现在的幼儿受到祖辈父辈的过度爱护而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因而交往语言比较贫乏,我从本班幼儿的实际出发,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语言交往教育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让孩子想说、敢说  相似文献   

19.
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研究的是父母与儿童的交往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从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类型和特征、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亲子交往与学前儿童发展、有缺陷儿童的亲子交往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学前儿童亲子交往的相关研究,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交往对学龄前儿童情绪的自我感觉的影响赵维贤编译增加儿童独立活动时间,压缩班集体活动时间,是改进学前机构教育过程的基本方针。这样教师就能拿出更多时间同孩子个别交往,使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但遗憾的是,往往就在儿童自由活动时间,教师却又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