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建辰参加了9、10两届新闻函授。两年来,由于他潜心钻研新闻理论,刻苦锻炼写作能力,在同期的学员当中,可算是一个进步较快的“尖子”人物。为了检阅学员的新闻鉴别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了检查函授教学的效果,910两届函授,每年都围绕消息、通讯、言论、调查报告4种新闻体裁,组织4次改写和撰写习作活动;教务处从学员的大量来稿中,筛选出较好的作品,刊登在《函授通讯》上,供学员们交流写作心得,探讨新闻业务。最近,我们回顾并总结了这项练笔活动,惊喜地发现,这两年共8次改写和撰写的结果,李建辰的习作竟有5次被选用(去年选用…  相似文献   

2.
去年8月,军报《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作品选》扩版改版后,引起部队官兵的普遍关注。受到新闻函授学员的欢迎。从那时起至今,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为该版投稿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半年多来,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函授作品见诸报端。许多函授学员进步明显。但从大量函授学员来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较为普遍存在、应当予以注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学员们为《基层函授学员作品选》投稿,要树立4种意识,即担当意识、版面意识、精品意识、主角意识。  相似文献   

3.
我们函授中心教务部每天都要收到几十件乃至几百件函授学员写来的稿件,这些稿件确有一些写得较好,无论时效、内容还是形式、语言,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部分稿件已被教员分别推荐给军报、《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通讯》发表。但应看到,这些质量好的稿件多是做了多年新闻工作的新闻干事和通讯员写的,而绝大多数刚刚步入新闻写作门槛的本届函授学员的稿件,质量普遍较低,还没有达到发表水平。为了帮助学员们提高稿件质量,尽快达到函授中心所要求的水平,特对近期的部分学员来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4.
在第14期新闻函授学员的来稿中,不少学员从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开始,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内容、有真情实感的生动故事。我们认为,这个写作的“第一步”走得好!据我们所知,很多函授学员是基层连队的新兵,平时学习、训练很忙,连阅读函授教材都是加班加点或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完成的,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去采访、调查和搜集新闻素材呢?然而我们不少学员,偏偏在“没有办法”中找办法,既然没有大块的时间去采访,那就从采写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吧。常写不辍,同样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下面选载的写“我”的故事都是本期函授学员写的,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稿…  相似文献   

5.
第六届新闻函授学习即将结束了,在学期终了的时候,我们愿意向学员们说几句临别赠言: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养成自觉练笔的好习惯,努力提高写作能力。练笔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务处根据函授教学的特点,近两年多是采用新闻习作竞赛的方法,鼓励和帮助学员增强练笔的自觉性,培养练笔的好习惯,锻炼和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这个办法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六届函授学习期间,我们组织了一次新闻习作竞赛。竞赛统一命题为“欢度春节”(统一命题是为了便于对习作进行比较和筛选。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和…  相似文献   

6.
我是连续4届的老学员。本来参加3届新闻函授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每参加一届函授,都使我感觉到:投入中心,受益无穷。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新闻函授,开始了函授生活的第4个年头。新年伊始,随着新春的到来,我却进入采撷新闻成果的季节:被省军区、军分区、吕梁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而且收到《解放军报》、中国民兵《钦州杯改革大潮中的民兵先进典型通讯征文》三等奖证书,《战友报》社“大同杯”后备军风采征文二、三等两个获奖证书,以及《山西日报》通讯征文一等奖、《国防时报》…  相似文献   

7.
一稿两写或多写并不是新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函授通讯》上曾多次采用一稿多写的方法,组织学员评论并改写习作,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第3届新闻函授期间,一个学员写了一篇短新闻,标题是《野火无情人有情》,原文如下:本报讯1月14日上午,驻周村某部四连二班的同志在训练中,发现黑山山腰有一团山火正以猛烈的火势向山顶延伸,全班同志在排长王林同志带领下奋力抢救,迅速十「灭了山火,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上午10点多钟,忽然有人呼喊:“失火了!快救火哪!”急促的喊声,惊动了此时在山下训练的二班全体战士。“停!救火主…  相似文献   

8.
1997年第9届新闻函授学员登记卡:董少伟、男、22岁、战士、学号:06084通讯处:海城市81187部队政治处、邮编114200每一位函授学员都有这样一张登记卡。每一届函授都有几千份这样的登记卡。我们教务处正是从这些极其简单的卡片上开始认识学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量习作源源而来,我们对学员的认识由生到熟逐日加深。这情形有如新栽下一棵小树,春天才破土抽芽,秋天已开花结果了。每一届函授都涌现一些春华秋实学业有成的学员。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登记卡上的那位学员。董少伟是81187部队战士放映员。他是“孔夫子”的同乡,1995年…  相似文献   

9.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0.
今年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曾给函授学员们送上一句话作见面礼:“从写身边的人和事起步”(详见1997年第一期《新闻与成才》)。这是多年新闻函授教学的经验之谈。为什么初学新闻写作要从写身边的人和事起步呢?我们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函授学员都是成年人,他们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学习新闻写作,固然也应当从新闻ABC入手,但这些新闻基础知识并不深奥,熟悉和理解也不太难,难的是用新闻理论指导新闻写作实践。生活在火热斗争第一线的成年人,正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函授老师:您好!我是第十二期新闻函授学员。自去年参加了贵中心函授学习后,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老师们看了我的作业后,中心都及时回信给予指点和指正,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这一年来,在老师们的教诲下,通过自己对新闻理论的学习,对每期的函授通讯都认真阅读和分析,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会写到掌握。去年一年,我在各报刊上稿共32篇(幅),从而从连队调到了政治部新闻报道组,成了一名光荣的报道员。为了帮助更多热爱新闻写作的官兵,使他们也像我一样,学有所成,为我旅新闻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12个月的函授学习,解放军报第12届新闻函授班即将结束。这期函授学员,从分布上看,覆盖面很广,大部分是驻全国(除台湾省外)32个省、市、自治区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基层官兵以及一些军队院校学员,还有少量地方学员。从年龄结构上看,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80岁的老人。这反映了函授学员们对军报函授的信任和重视。这对我们函授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来说也是鼓励和鞭策。我们感谢广大学员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从阅读学员习作和来信中看,他们的学习是认真的。学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完全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特别是地处…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上半年,我们曾经以《香港回归有感》为题,要求学员写一篇论文,目的是为了检阅学员们驾驭言论的能力。测验的结果,学员撰写的言论,数量与质量均不甚理想。对此,我们写过一些点评意见(详见第6期《函授通讯》增刊)。当时限于篇幅,言犹未尽。我们想再找个机会补补课。现在,我们准备结合学员们的习作,进行一次补充点评。写议论文很讲究立意。所谓立意,无非指的是文章的主旨、意图、精髓等等。立意有新旧高低之分,深浅巧拙之别。立意既新又高又深的论文,当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却很难。不仅业余新闻爱好…  相似文献   

14.
乍看题目,学员们会纳闷:靶子──模特──练笔,风马牛不相及,彼此没有必然联系,硬把它们扯到一块,是不是故弄玄虚?当然不是。这个题目的由头是这么来的:10届函授学员黄石明,年初寄来一篇消息,教务处认为有研讨价值,就在第3期《函授通讯》上登出来了。目的是通过学员改写,共同探讨新闻写作。小黄原想让老师们“指点”,没想到会公之于众。他虽然表示“我明白这是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其实,用心“良苦”在哪里,当时他并不明白。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成了“众矢之的的‘靶子’”心里还有点介意。于是,我们急忙出来解释,这不是“…  相似文献   

15.
当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又一期新学员加入到我们新闻函授学习的行列中。这里,我们谨代表解放军报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新闻函授中心的同志,向第12期新学员致以新年的问候。在学员们迈出新闻函授第一步的时候,我们谨向学员们提出四点希望:第一,明确方向干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新闻工作是个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主席早就提出“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就是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在政治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江泽民主席反复强调要讲政治导向,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6.
季节交替,又是一年秋风起。低头凝望摆在眼前的那一摞《新闻与成才》杂志,一叠《函授通讯》小报,几本函授教材,还有那封封贴着标签的特殊信度,我鼻子一酸,不禁落泪而下……半年多来,每每闻讯函授学员的稿件被采用或获奖,心头就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与羡慕。一块参加学习的学员们写了一天又一天,收获了一篇又一篇。而我,至今竟连函授中心的“机关报”《函授通讯》只字未留,不免心神不宁起来,“穷困潦倒”的我万分惭愧。真是“希望愈大,失落愈多”哟!有忧亦有喜。在老师精心的帮助下,我先后在《前卫报)}、《前卫影苑》等报…  相似文献   

17.
《军事记者》2006,(6):72-72
当本期新闻函授学习步入正轨,学员们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开始拿起笔进入采写实践的时候,许多学员的心头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困扰:没东西可写。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学员们急切的问询:我本来就生活在基层,可为什么老是没东西可写?从理论上讲,“没得写”的原因,往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而从实践上来看,却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为什么一个老通讯员或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有写不完的新闻线索,而初学写作的函授学员就是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检查一下,找找原因:——从客观上讲,是否有个“审美疲劳”问题?经…  相似文献   

18.
第6届新闻函授开学还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已经收到新学员寄来的习作近300篇。有的学员甚至在报名的同时就附上了习作。这种渴望尽早跨进新闻的门槛而积极练笔的精神是可以理解的、请学员们放心,这些习作,我们是会认真阅读并提出参考意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诚恳地指出,这些学员为免太着急了。有道是,心急吃不了热粘粥,一镐头挖不出个并采;很多事情想快反而漫,所谓欲速则不达。凡事都得循序渐进,方能稳步提高,学习新闻写作,自然也要遵循新闻的写作规律。今年我们编发的《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你还没有来得及…  相似文献   

19.
军报新闻函授中心从创办之初就定下一条规矩:教务处的老师一年至少要给每一位学员写一封亲笔复信。所谓“亲笔”,自然不是统一格式千篇一律的打字复印件,而是钢笔、毛笔、圆珠笔的手书。这些复信,根据学员的来稿来信情况,有简有繁,或长或短,我们不敢说,这些复信对学员们的新闻写作有多大帮助,但是,能读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伏案凝神亲笔写的复信,至少会有一点亲切感吧。教务处老师与学员们的这些书面对话都成了私人信件,并不曾横向交流过。只是在1993年第五届新闻函授期间,我们编发过一本辅导材料,书名是(…  相似文献   

20.
我是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名干部,也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第12期学员。过去,我总期盼自己采写的稿件能变成铅字,一连向报刊杂志投稿20多篇稿件却无一命中。正当我对此心灰意冷之时,师报道干事裴永军同志推荐我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组织的新闻函授学员学习。当我收到新闻函授中心老师寄来的《新闻写作学简明教程》、《新闻写作初学问答》及《吹毛求疵录》等函授学习教材和学员实习采访证时,心里乐滋滋的。我按照新闻函授中心教务处下发的有关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展开函授学习。在业余时间,我按照所学的新闻理论和函授中心教务处老师的点拨,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