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时,杭州有位道林禅师,他有一个奇怪的号,叫“鸟窠禅师”。这个号是这样来的:禅师有一次行脚中路过秦望山,见山上有一棵很高大的松树,枝叶繁茂,盘屈如盖,充满了生机,不禁欢喜赞叹。从此他就像鸟儿一样以树为家,栖息于枝叶之间,久而久之就得了这么一个称号。有一群鹊儿,在鸟窠禅师的身边搭了一个窝。它们一点也不怕他,每天飞来跳去地跟他游戏玩耍。但是其他人来的时候,它们就会被惊吓飞走。人们觉得很神奇,所以又称他作“鹊巢和尚”。  相似文献   

2.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带有浓厚民歌色彩的革命歌曲,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有关这首歌词作的名字亦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件事。然而,近来一些社会人士就《东方红》歌词作问题,再度发表了大量有争议的言论。本试图借助档案资料作一些分析,以飨读。  相似文献   

3.
喻建章 《出版史料》2007,(4):112-115
我第一次见到边春光同志,是在1964年1月参加全国农村读物出版工作会议上。当时他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会上他作了如何抓好重点书的典型经验发言。他的发言很有分量,也讲的很有气势,他说要运用毛主席战略思想对重点出版物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编辑出版工作要围绕重点书全力推出,对其他出版物要能起带动作用。他的发言印成了书面材料,我带回来作了传达并留有较深印象,内心里赞赏他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内行领导。  相似文献   

4.
《项脊轩志》的写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历来被选人大、中学教材,其写作年代应予考订。 该篇分为正文和补文两部分。其正文的写作年代可据补文中所说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一语推定。按归有光第一次结婚娶魏氏,是在他23岁时,即嘉靖七年(1528),所以《项》之正文当作于嘉靖三年(1524)他19岁时。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归有光的生年,一是他本人统计年头的习惯。目前记载归有光的生年有两说,一作1506年,一作1507年,两说各有所当。按归氏生于明正德元年,当公元1506年;但他的生日在腊月二十四,据《两千…  相似文献   

5.
《军事记者》2001,(6):43-44
一个月来,我们收到函授学员陈讲峰写来的十多篇稿件,一一拜读后,觉得他很热爱新闻写作,写作态度严肃,采写的稿件也大都经过调查研究,能抓住问题,且叙述流畅,语言朴实,说明他在新闻采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这里,我们结合他的稿件,就初学写作常见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6.
1994年6月至10月,我应美国麦克莱斯特学院世界新闻所之邀,赴大洋彼岸作了一次访问,对美国报业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有了一些了解。(一)车出旧金山南行约一小时,可见一座小城——圣何塞。城边上有一家小报,报名为《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它因最早驱车驶上信息高速公路,而一举成为这个国家新一轮报业革命的先驱。在这家报社的电脑联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信使中心”,该报总经理里斯·詹内怀恩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且一边口述,一边演示了他和他的15名同事正在从事的工作。随着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滴滴略略”地…  相似文献   

7.
一部颇见功力的基础研究著作──评《王绩集编年校注》潘裕民王绩是初唐时期一位较为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收入在他的诗文合集《东皋子集》(一作《王无功集》)中。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韩理洲先生的《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对王绩的作品作了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8.
严明 《中国索引》2006,4(3):60-63
钱亚新先生是我国现代索引学领域的开拓者,他的《索引和索引法》一书是中国现代索引学的奠基之作。他在索引理论、索引评论、索引编纂、汉字排检法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且理论研究与实际编纂相结合,为我国索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厚德 《军事记者》2004,(7):42-43
他说他搞新闻这20年,基本是顺其自然,只管种不管收。后来他又说,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他达不到,再说也没有只种不收的道理,就叫亦种亦收吧。他说一提20年,就有点算总账的感觉,是“过去时”了,但他说没有跌荡起伏起码是耐人寻味的事件作支撑,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他只能算总账,加巴加巴也许才有点分量。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某省一读者状告该省一家杂志刊发虚假报道,要求该杂志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公开向受骗的读者道歉,赔偿他购买刊有虚假报道的该杂志价款44.5元的两倍。据报道,这位读者曾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常被其刊发的一些曲折的新闻故事所感动。但1998年底,他发现该杂志有的报道有造假之嫌,便自费进行调查。经查实,他确认该杂志至少有12篇报道所述之事或无中生有、或移花接木,实为“虚假之作”。他认为杂志社刊发虚假报道,违反了精神产品经营者的基本义务,损害了读者的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被告曾想与这位读者达成“私了…  相似文献   

11.
鲁宗道(966-1029),字贯之,是州谁(今安徽毫县)人。宋真宗成千二年进士,天禧初罹为右正言,后除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又迁左谕德、直龙图阁。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去世。在真宗去世以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鲁宗道拜参知政事,赫然位列政府,这其中有一段与酒有关的故事。据正史记载,在鲁宗道作谕德时,也就是在天接年间,他的家就在一家酒馆的附近,罢朝以后,脱下官服,也时不时地去喝一两盅。有一次,恰好碰上皇上有急事召他进宫,使者在他家门口等了好长时间,才见他从酒馆里出来。使者很担。已皇上会发火,提醒他是不是找…  相似文献   

12.
哀妇人     
舒芜 《新闻世界》2004,(11):43-43
本书精选名史学舒芜先生关于女性问题的章,凡七十篇(第一篇作于1944年,末篇作于2003年)。作从自己耳闻目睹和长期各界的感受出发,不断撰写此类章,并且有一简单的信念,即“哀妇人而为之代言”,因此他从政治哲学、历史学、首先伦理、社会指头等多个  相似文献   

13.
“搞新闻工作千头万绪,我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两件事,一是作,一是做人,作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陈贤德在2002年8月获得第五届韬奋新闻奖后所说的一席话。而他正是在这两点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写华采篇章;做人——称时代豪杰。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当中,有一“快”一“慢”,“快”的是倪萍,“慢”的是赵忠祥。有时把他们两人作一比较,笔者就想,他们两人的语速如果能“中和”一下,那该有多好啊!倪萍“快”是因为她主持“综艺大观”,节奏本来就“快”。可是,看多了“人与自然”这个节目,总让人觉得赵忠祥的主持节奏太慢了,让观众们等得有些心急。赵忠祥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的解说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那亲切的语气和圆润的腔调,使观众们感到好像有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给自己讲故事迄今为止,有许多解说员竭力模仿他的腔调,仍然无人可及。赵忠祥…  相似文献   

15.
壮写人生     
今年9月初,我已故的战友初均东之父初立民来部队办事。交谈中,这位刚毅的革命烈士的父亲似乎要向我尽情倾诉那份悲痛与不幸。从老人那饱经苍桑的眼窝里倾泻出的泪水,深深地勾起了我对这位已故战友的回忆……初均东生前是沈阳军区某团政治处新闻干事,当时,我还是他手下的战士报道员。那几年,他脚步匆匆,辛勤奔波在基层部队采访。他以一支饱蘸的笔,大力沉歌部队的风貌,是一个很有才华、有成就的部队新闻干部,尤其是在右腿患骨癌后与病魔作顽强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和敬仰。然而,他还是匆匆地去了,走得很急,走得太平,因为当时他…  相似文献   

16.
某高炮旅政治部主任秦树堂重视报道是有了名的。要问他是怎么抓报道的,这里只讲几件小事。一、房子。奏主任是前年3月份调高炮旅任职的,上任的第三天,他就到报道组转了一圈,当他看到报道组四名报道员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趴在两张破办公桌上写稿时,很是难过地摇了摇头。他当即向报道员们表态:“明天就给你们解决房子问题。”当天晚上,秦主任就和副主任进行了协商,决定把政治部的一间仓库腾出来,作报道组的办公室。说干就干,第二天早操后,秦主任和副主任就上了办公楼,两个人忙了整整一早,连早饭也没顾的上吃。8点钟上班时,报…  相似文献   

17.
孙雁鹰 《新闻窗》2005,(2):14-15
2005年春节前的最后一天上班,都市报专刊中心“感动中国报道小组”的几个成员在一起碰头,为节后的专题报道作最后一次商量。最先能确定下来的选题是《徐本禹与都市报的不解之缘》,经过近两年的报道,本报对这个志愿者典型有足够的理解,占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的事迹已经深入人心。在他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时候,回顾本报与他结缘的过程会形成看点;  相似文献   

18.
丛正里 《军事记者》2001,(10):41-41
最近,我读了离休老同志林平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冕之歌》(黄河出版社今年6月出版),一种敬佩而又激动的心情,伴着我一直到把这部厚重的书读完。作林平,曾从事过部队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离休前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时,是我的上级。过去我只觉得他工作认真,学识丰富,是一位庄重而又有儒风的长,却不知他写小说也有如此功力。全书结构紧密顺畅,字质朴优美,塑造人物和描叙情节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至为感人。  相似文献   

19.
写日记也有苦与乐吗?有。在我的脑海里就有着一件件写日记的苦与乐。每当听到“日记”这俩字,那一段充满酸甜苦辣的日子就浮现在我眼前。小学四年级时,我的作文水平很差,很少有优。我常常为此而灰心,直到有一次我从妈妈那听说,她们单位同事家的孩子,从四年级起就坚持写日记,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仅坚持了两年下来,就得了许多征文比赛的大奖。我当时听了,心中是多么羡慕他呀。眼前不停地闪现出一幅幅画面:画上的我,正手捧奖杯微笑。对,我从现在开始记日记也为时不晚啊。就这样,我开始记日记了。一场惰性与毅力的较量开始了。记…  相似文献   

20.
一位深谙书艺的将军到某坦克师视察工作,交给师长郭廷年一项非军事性任务:“潍坊有个跟你同名同姓的书法家郭延年,他的‘板桥体’飘逸古拙、大气若虹,你设法找到他替我求一幅字。”郭延年含而不露地一笑:“保证完成任务。”然后打开书橱,铺开宣纸,横笔而立,一幅几可乱真的板桥名作“难得糊涂”立时跃然纸上。知道部延年是个军事指挥人才的人成千上万,但知道他同时又是个书法家的并不多。郭延年专事“板桥体”,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板桥体”研究专家王一新,被其韵味独特的“六分半书”所折服。这位习惯于在铁骑上横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