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插花艺术在日本称为“花道”,在全国很流行.人们取来各种鲜花、树枝和青草,经过修剪整理,在花瓶中组成各种美观的艺术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日本,人们常以会插花而感到自豪和光荣.尤其是姑娘们,在结婚前都要学习插花,要是不懂插花,她的父母就会觉得难堪.日本人学插花还需要拜老师,即加入“花道”.一般每星期上一二次课,一年内学会几种基本造型,两年后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想象力来自己构思创作了.但插花要插得美,除了要善于艺术构思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剪枝时要将鲜花的枝干放入水中剪,因为在水里剪一刀,枝干就能吸收一次水分,从而使鲜花保持艳丽.如果在空气中剪枝,花的枝干就会吸收空气,因而容易枯萎.有的花卉喜欢吸收酒精,因此放在酒精中剪枝更好.如方法得当,一盆插花可在室内保存一星期左右.日本的插花艺术来自于中国,据说是在唐代与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开始是作为祭佛用的“供花”,后来,“供花”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观赏作用增强.15世纪末,日本的插花艺术有了高度发展,瓶花成为室内的重要装饰.同时,人们对花瓶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装饰品、陈设品的协调也有严格讲究,开始出现插花能手.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对阴宅(墓葬建筑)营建和装饰自是尤为用心。明清时期,川渝地区地上仿木结构的石质墓葬建筑流行开来,这些被统称为墓碑建筑,即是立在土冢前,刻有墓主信息的建筑部分,由最初的铭旌发展为仿制阳宅进行“微缩”和“置换”的石质建筑。  相似文献   

3.
花靥     
花靥郑婕花靥是古人装饰在额部、眉眼间、面颊或下颌等处的各类彩色图祥。装饰花靥者多为妇女,但在节庆的日子里,人们也喜欢在孩子们的脑门上装饿一个小小的花靥。魏晋时期,还曾一度出现过男子装饰花靥的现象。花靥又称“的”、“花子”、“面靥”、“靥钿”、“面花”...  相似文献   

4.
东瀛花痴     
阿良 《世界文化》2001,(3):40-41
日本人爱花,在国内早有所闻。来日本后,深感其爱花之心,几近于痴迷。在公共场所,到处可见插花艺术展览。住宅庭院更广植花木,且皆修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如圆球形、椭圆形、扇形等。即使是高大乔木,亦不让其自由生长,枝叶都要修剪造形。在京都皇宫和银阁寺看见过园丁修剪花树,其认真精细不亚于手艺高超的理发师。住宅围墙多栽灌木,其造型如墙、如层叠堆砌的山石,有修剪成圆球形的杜鹃花,在春来繁花齐放时如色彩艳丽的大绣球,美不胜收。日本国土资源匮乏,城市中更是寸土如金,并非人人都能享有带庭院的住房。即使在京都这样一座…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2011,(2):57-60
又名“异兽瓶”吸收梅瓶和传统虎头门环的艺术特点设计,以饕餮瑞兽为饰,蕴含“延年益寿,平安祥和,镇宅避邪”之意。造型古朴端庄,恢弘大气。釉质细腻,莹润细滑。  相似文献   

6.
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社会中操西部方言(即};:黔滇方言)的苗族同胞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居住环境和语言、服饰的差异,节日名称及时间、地点不尽相同。名称分别有“跳花”、“采花”、“踩山”、“跳国”、“跳洞”、“跳厂”。“跳场”等等。有的在正月跳新年花、五月跳端午花;有的在二三月间跳桃花、六七月间跳稻花。其活动场所设在寨子附近的荒地上,称为“花场”、“花坡”或“花山”。虽然名称、时间、地点不同,但活动内容大致一样,一般都有立杆、跳花、采花、献花、倒杆等程序。所谓“立杆”是将顶端系有彩带(称之为“花…  相似文献   

7.
人在巴厘岛     
江严  林枫 《世界文化》2004,(6):39-41
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据最新统计,足有17528个岛屿。在这如一串翡翠贯穿在南太平洋上的群岛国度中,巴厘岛(BALI)则被公认是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巴厘人生性爱花,处处用花来装饰.因此,该岛有“花之岛”之称,并享有“南海乐园”、“神仙岛”的美誉。数不清的海景风情以及色彩丰富的食物、木雕、蜡染、油画、纺织品、舞蹈和音乐让游客沉醉其中不思归期。每年来此游览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巴厘岛是印尼的标志。在西方国家,许多人只知道巴厘岛,而不知道印尼。  相似文献   

8.
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无论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无论单幢建筑,还是建筑群体,都有它们的门,而且都处于建筑的明显位置。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可见门不单纯仅是一个出入口,它已经成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代表与象征了。中国古代建筑,从个体形象到群体布局,从雕刻装饰到色彩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封建礼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都在建筑上有所反映。门既然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部分,那么这种文化在门上必然会表现得更为显著和集中。门本身最主要部分是门扇,它们都是用木板左右拼合而成,所以称为“板门”。在几块木板的后面加上几条横向的木条,用铁钉将木板和横木固定在一起,这是制做板门最简单的办法。这种铁钉子头为了美观,做得比较大而光滑,在门上排列得比较整齐,因而成了门的一种装饰。在北京的紫禁城里,我们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板门,它们被油漆成大红颜色,门上排列着横9排、竖9行,共81枚金色的门钉。红色是喜庆、吉祥之色,金色是高贵之色, 9是单数中最大的数字,于是这红门、81枚金钉的大门成了皇家建筑上专用的大门形式了,它象征着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势,并且朝廷还规定按不同等级的官职大小,分别用绿色、...  相似文献   

9.
墨西哥的亡灵节将我带入一个陌生、新奇的世界.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祭祀与悼念死者的节日,就像中国的清明节.但它在墨西哥诸多节日中所占的地位,则比清明节之于中国要重要得多.节日是在每年的11月2日,但人们从10月31日起便开始忙着整理和修葺亲人的坟墓,刷洗墓碑,在墓旁专为置放鲜花的柱形石臼内,插上大把桔黄色的“辛笆苏契”花和许多别的花.这种艳丽的黄色鲜花是专门在亡灵节用的,这期间所有的花店和花摊都大量出售,公共墓地一片金黄;有的外国人干脆叫它“死人花”.也有在墓前供奉食品的.在中小市镇,几乎家家都为已故的亲人在家中设祭坛,布置得十分热闹,除  相似文献   

10.
时逢中华人民共和国51周年国庆前夕.在北京中国妇女活动中心的好苑建国商务酒店的阳光厅中,一个小巧别致的“中韩插花艺术交流展”开幕了。这是一个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北京花卉协会和韩国世界华艺作家亲善协会共同举办的花卉艺术展览。出席该展开幕式中国方面的有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兼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董俊新先生,有北京花卉协会副会长单昭祥  相似文献   

11.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艺术,是华夏独创“花可融愁、鸟可寄情”的特色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特殊地位。它以意造型,笔墨简练,画法粗放,具浓厚装饰韵味和独特审美意境。20世纪以来其发展加速,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开放格局。刘元法先生的绘画可谓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2.
进入巴黎文化中心专设的瓷器展厅,一个名为《燃烧的辉煌——中国景德镇12—18世纪陶瓷杰作展》将一股沉蕴苍厚的古貌淳风扑面送来。其中的瓷器珍品按宋、元、明、清各年代顺序排列。北宋时期的“青白刻花斗笠碗”置于正门口.其色泽晶莹如玉,花纹洗练。宋代“陶瓷刻划花”技艺是当时普遍的陶瓷装饰艺术,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便可找到最原始的刻划花艺术的雏形,至宋代“刻划花”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形成独  相似文献   

13.
杖鼓溯源     
李理 《寻根》2008,(5):76-85
杖鼓是以手和杖(鼓槌)左右击打演奏的乐器,因其在古代宫廷中用于帝后卤簿仪仗,后世也记载为“仗鼓”。杖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曾有不同称谓,如“腰鼓”、“细腰鼓”、“长鼓”、“羯鼓”、“两杖鼓”、“细腰双面鼓”等,在古代还曾有“正鼓”、“和鼓”、“震鼓”等乐器与杖鼓的造型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14.
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有着深厚的民俗内涵、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京津冀地区传统民居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北方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建筑形式、民俗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京西古道传统民居雕饰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京西古道的传统民居文化,为进一步保护京西古道的文化遗存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海原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扼塞,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山区,为固原行署所辖的六县之一。1993年,在这块古丝路所经过的荡羌寨、临羌寨、天都寨、绥绒堡等古城,陆续发现大量“古丝路”之花与其它陶模。“古丝路之花”,其实就是西亚、古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图腾。在印度键陀罗之前,佛教初期并不供偶像,只是注重一些具体的表号(图腾),这种表号如以莲花代表净土,以象代表佛降生,以鹿代表初转法轮,以狮代表法力等等。以后的宗教信仰有了进一步发展,“古丝路之花”作为一种装饰纹样与表号,通过丝绸之路,加快了中西文…  相似文献   

16.
正5年前,我在阿塞拜疆的巴库机场转机,逛纪念品商店时,留意到一个造型别致的冰箱贴。它大约手掌见方,状如一幅微缩的波斯细密画。画幅被镶嵌在涂饰金色的木框中,绘有雕饰石榴花纹的六角形床榻,上坐一男一女,均着红袍。女子颔首低眉,手托茶盘,男子言笑晏晏,轻持茶杯。周  相似文献   

17.
周巧莉 《寻根》2024,(1):128-133
<正>一四川荣县(宋时称南荣)旭阳镇王序塘村有“义门王氏”的家族墓地,其中陆续发现了王梦易墓表、王商彦墓碑等。另外,在一些宋人文集和明清地方志中也收录有与其有关的墓志铭。“义门王氏”为宋代四川地区一个重要家族,王梦易及其子王庠、王序在当时颇有名望,与苏轼等有交往。王梦易长期在四川地方任职,在地方治理上颇有作为,“义门王氏”在南荣地方治理中也颇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司汤达去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亨利·贝尔,米兰人,写过、爱过、生活过。”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本名,因此出现在这个墓志铭中并不令人奇怪。同时,这位多情、奋进的大作家,在59年的生命历程中也的确“写过”、“爱过”和轰轰烈烈地“生活过”,所以他对自己的生命历程所做的概括也完全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在乌拉圭的东南端,有一个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东方之角市,人们也称它为东角市。在东角市的东南端,依山傍海地坐落着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人们称它为“村落居”。“村落居”整个建筑通体洁白,人们又称它为“白房子”。白房子的主人是乌拉圭著名绘画大师卡洛斯·巴艾斯·比拉罗。初见到巴艾斯,很难相信这位绘画大师已经年逾八旬。大师身体健壮,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他不善言语,但人们从他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村落居”、私人博物馆、画廊及其收藏室的作品中,可尽窥其天才的艺术造诣。巴艾斯1923年出生于乌拉圭的蒙特维亚市。受到从事艺术工作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花道——插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观赏花卉的情趣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人重视花朵的颜色和形态的美。日本人虽然也看重花形和花色,但是特别强调花朵、花柄、花枝、花叶等排列的线条美和造型美。花道(即插花)作为一种艺术,在日本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当时佛教组织已在日本建立起来。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佛教徒要在祭坛上插上一些长有茂密绿叶的花枝,后来又在祭坛上边添加洁净的莲花。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佛教徒用它表示在邪恶充斥的世俗社会保持圣洁高尚情操的志向。因此,花道在日本的出现,是有宗教方面的原因的。花道的发展,也不单纯是为了装饰,而是用以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据说日本的花道是由一个日本僧人小野妹子从中国传去的。他曾来中国西安学习过。他回国后的住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