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文人成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散文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成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尊崇"仁政",主张君主要善于发现人才、举贤授能。他总结性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嬗变历程,指出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成伣曾多次出使明朝,"慕华"意识使他在文章中极力描摹、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情。成伣的散文提供了域外的审美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传播计划理论,构造了准实验环境下的2×2析因设计方案,并收集海外视频网站上中国文化主题视频下的海外受众评论内容,结合情感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方式,探究了中国文化主题视频的内容取向以及言语陈述双因素在海外视频网站中传播效果的影响。内容取向仅显著影响海外受众的认知,而言语陈述则会同时显著影响海外受众的认知与情绪,并且内容取向与言语陈述在不同组合水平下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认知洞”。应当重视中国海外文化视频中的言语陈述要素的影响,并在制作视频内容时关注传播内容的不同对受众认知与情绪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3.
吴宓(1894—1978)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在当代中国具有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的符号特征。王本朝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史、制度史研究,于吴宓日记研究用力尤勤。近著《最爱先生古道长:〈吴宓日记续编〉研究》视角独特,抉剔入微,展现出一个心灵世界与社会文化互动的历史脉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吴宓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请王本朝教授分享吴宓日记研究的思路、方法与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7,(1)
正如果你读过近代驻外使领人员的出使日记,你会发现当时的伦敦、巴黎在他们的笔下是何等的繁华,彼得堡又是何等的肮脏和落后;如果你读过一些沙俄侵华史,并且对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有一点点的了解,你就会发现,在吃人肉的哥萨克和同处一个阵营的"老大哥"之间,很难画上等号。这固然不免有想象的成分。但即便如此,有这两个印象横亘脑际,你就不得不去思考:近代中国人对俄国的看法何以变化如此之大?要解释这个问题,"近代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5.
李敏 《华夏文化》2003,(3):17-20
鸦片战争后 ,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二者的关系 ,成为谋求救国方案的仁人志士们无从回避而且急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钟天纬以敏锐的眼光 ,积极探索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成为近代较早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学者。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钟天纬的中西文化比较观。钟天纬 ( 1840— 190 0年 ) ,字鹤笙 ,上海华亭 (即今松江 )人 ,1863年 ,在家乡授徒。1873—1875年 ,在上海广方言馆肄业 ,1876年在山东机器局任翻译工作。 1881年应出使德国大臣李凤苞之邀赴德。在德国两年 ,他“游历欧洲各国 ,考勤政治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中阿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友好使者张骞不畏艰险,两度出使西域,到达阿拉伯地区,为推动中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和广州的阿曼苏哈尔号纪念碑,仍然屹立当年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两个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的200多个中国文化节、艺术节,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注重通过以反映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人关系为内容的当代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充满时代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图景。当代中国文化在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869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类型的人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资料,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孝道还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传统孝道文化应该批判性地继承,提倡孝道应当从宣传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9.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他于1880—1884年随清国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传艺授徒,广泛交友日本艺术家,兴起了以他为首的日本"前卫派"书法门派。日本书法界尊其为"日本书法之祖"。本文通过当时日本书法界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松田雪柯、严谷一六、日下部鸣鹤中的最长者松田雪柯的《雪柯日记》中相关记载,研究杨守敬与日本书艺界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