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字词典中书卷字的今音误注现象,从音节方面看,情况多种多样;在一部辞书之中,误注常可导致历史来源相同的今音形成正误对立或误误对立的歧异局面;联系多部辞书看,误注常可导致一字之音因书而异,形成正误歧异或误误歧异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广博精审的字典,但是在字形处理方面仍有一些欠缺之处。其具体表现如:误已识为待识(或相反),失收与重出,误甲字为乙字,误数字为一字等。  相似文献   

3.
在《说文》中,被解说的字有同一形体出现两次的情况,这种重出的同一形体我们称之为重出字。对于这些重出字,前人没有做过专门系统的研究,只是在对《说文》进行疏解的过程中有所涉及。然而,疏解者见仁见智,即使对一对重出字,有的从文字角度去分析,有的从校勘角度去解释,有的从训诂角度去说明。  相似文献   

4.
同一个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同词异字是从词的角度来观察记录词语的文字,它不等同于异体字。对金文复音词同词异字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探讨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同词异字的字际关系,对汉语词汇史和语源学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从文字关系上看,金文复音词同词异字之间不只是简单笼统的异体字关系,还有通假、古今、同源、增繁、简省、字形错讹等字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汪梅枝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44-44,45,62
从字序角度看,《论衡》中有一部分反义相成词是同词素异字序的,它们可区分为两类:一是字序AB式和字序BA式在《论衡》中同时出现的;二是与现代汉语中的AB式相比,在《论衡》中只有BA式的。它们的特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它实质上是一种用字假借,即弃某些常用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这就出现了古籍中经常由两个意义不同、在声音上有联系的字共同记录语言中某一个词的现象。 训诂上的假借通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感到困难和费解,造成错释误注的也多属此类。  相似文献   

7.
《类篇》是一部以"《说文》为本"的字书,它体现了对《说文》的继承和发展,《类篇》所收《说文》新附字与大徐本之间在释义内容上有同有异,异大于同,这种差异又有"小异"和"迥异"之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徐本《说文》和《类篇》的释义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这不仅是由于各自编纂体例的不同而造成的,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与当时的社会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北周<康业墓志>释文用现代简化字隶定.但释文中有两类错误:误释,如"(蘭)"字应为"蔄"、"异"字应为"冀"、"升"字应为"彝";繁简不统一,如"葉"字应改为"叶"、"蘭"字应该改为"兰"等.  相似文献   

9.
《离骚》多异文。本文试就其产生的原因作些考释。一、因形近讹误造成异文(一)形近致误文字由音形义组成。汉字属表意文字,其特征是音、义寓于形中,故形差之毫厘,其义谬以千里。《离骚》中仅因两字字形相近而致误者,达十八处,如: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理解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核心是"阻碍"两字.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异减同  相似文献   

11.
古代典籍中“鬄”、“髲”二字经常成对出现,俗皆以为是同物异称词,为古代假发的通称。但从古人的发式习俗和语源上来看,此实是受传统训诂浑言之训而致误的典型一例。“髢”指一切用于装衬的假发,重在原料;“髲”则指用于盘高髻的假发,或直接著之于头无需再加梳理的假髻,更重式样。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以”、“於”是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它们均有动、介词用法 ;“以”字还出现了连词用法。通过对“以”“於”用法的类举比较 ,分析了二者语法功能的同与异 ,试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政府法令规程角度看,工程学科乃至其中之一的土木工程学科,在民国时期教育部部令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且在北洋与南京两政府时期各自有着不同的体现。从土木工程在近代交通大学中的实际设置过程来看,最早出现在视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雏形的天津中西学堂与上海南洋学堂,后来的发展也是因校而异、同中显异、各有侧重。通过土木工程学科在交通大学中的设置与发展,揭示其在近代大学中的发展路径及其引起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所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玉麒 《文教资料》2000,(3):115-132
较之唐代作品归属最具争论的作家如戴叔伦、殷尧藩、许浑、李群玉等人而言,张说诗文的著作权甄别还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但一些普遍或特殊的作品流传因素,也导致其部分诗文重出于他人名下,或者他人作品误收其文集中的现象。可以归纳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类: 一、因名字的近似而误植。如邵说的作品《让吏部侍郎表》、《为文武百僚谢示周易镜图表》、《为田神玉谢端午物表》等,在北宋的《文苑英华》本中就被误署张说之名。彭叔夏在《文苑英华辨证》卷五、卷六中已予纠正,但至今仍有沿其误者。 二、因仕历的偶同而误收。如于志宁《大唐西域记…  相似文献   

16.
谈谈语文学习中的记忆技法山东/李一、比较记忆比较法,是对不同的识记材料,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辨别,并把握其异同,从而进行记忆的方法。比较的技法一般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类。以记忆“嬴”“赢”“羸”三字为例,我们可从字形、字音上“异中...  相似文献   

17.
关长龙 《家教指南》2007,(3):98-101
辞书在传承过程中,后出者多兼收前代同类之作,故其前代之讹误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应存在的字形、字音或字义被后世辞书收录,所谓字之伪者.宋以后因印刷术之流行而致辞书规范化工作渐行,然亦因此误改误收者亦不免焉.今因敦煌韵书所作而得申辩其原委者数例,分"因声旁之讹变而望文生音"、"因形旁之讹变而望文生训"和"因辞书传抄之讹而将错就错"三类论之.  相似文献   

18.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作家姓名著录存在本为一人误为两人、人名用字错误、同姓名的两位作家未加区分、同一作者分卷著录、因文献依据错乱而致误等疏失,现从十二个案进行考辨。在订正疏误的同时,也为考察桐城文学渊源和撰述提供新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19.
诗"合韵"是甲部字在个别情况下以其另外一个音与乙部字押韵的情况。"合韵"并非异部音近押韵。由于合韵字在个别诗句中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出现合韵字与所协字在韵部系统中是异部的现象。合韵之"分""合"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从事唐代文史研究、唐代典籍整理的学人,最感棘手的,便是不同历史人物、文学家却同姓同名,或则同姓而名、字略异,极易混淆。必须对其人的贯籍、郡望、字号、世系、时代,细心地加以甄辨,才能运用这些资料,稍一不慎,就会出现溷杂、差错,以致误两人、数人为一人,或以一人而误分为两人、数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唐人同姓名”、“王宰”、“李播”、“卢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