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观点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2.
观点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3.
黄健 《出版广角》2012,(12):86-87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在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约在二十分钟后,央视才开始报道这一让华夏大地欢欣鼓舞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12年10月11日,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无疑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瑞典时间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了举世瞩目的一个答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10月12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及莫言全部作品版权方的所属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莫言文集的新闻发布会,祝贺莫言获奖,并公布了最新最全的莫言文集相关出版情况。随着莫言获奖的消息确定,关于莫言作品的归属问题立刻也成为  相似文献   

5.
观点     
《中国传媒科技》2012,(19):24-25
<正>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6日,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政治奖。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是颁给一个作家的,而不是颁给一个国家的。但我相信我的获奖会  相似文献   

7.
黄龙 《新闻前哨》2014,(8):49-5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向世界宣布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登顶“诺奖”奖台的第一人,标志着中国作家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相似文献   

8.
孙青  汪太伟 《新闻世界》2014,(1):139-140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对其的颁奖词中写到:"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sm)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在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谵妄现实主义做出比较后,笔者认为应将"hallucinatory realism"理解为"谵妄现实主义",并以《蛙》为例试图得到论证,着重分析带有莫言特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02,(2)
黑河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省内媒体纷纷作了报道。《西安晚报》去年12月31日头版头条报道标题是《今后20年西安用水无忧》;《华商报》在对此作了一般性动态报道的基础上,于今年1月6日又在2版头条推出一篇记者专访,指出“黑河枢纽主体工程竣工,使西安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参考》2013,(15):5
5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被称为"文学蓝皮书"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下称《报告》),去年中国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报告》同时发布的2012年"开卷"小说类图书畅销排行榜显示,去年的莫言热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销售的格局。排在畅销榜首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  相似文献   

11.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12.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论"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外媒通过标题部分的词语及句式选择,主体部分使用"政治事件"框架多于"文学事件"框架等手段向受众"移植"了相关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城市规模不大,但名气不小,近些年来名家来做客的不少,绍兴媒体也有幸一次次得到当面采访的机会。就拿文学名家来说,最近就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当代著名小说家帕慕克。  相似文献   

14.
金秋十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化界最欢欣鼓舞的事情。由于其影响力大、权威性高,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为世人所看重,在莫言获奖之前,中国作家为这一文学世界最高荣誉赋予了太多的梦想和期待。莫言的获奖,对中国人来说,是圆了一个梦想,我们终于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莫言的获奖,更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这对于中国文学创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发展进步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有的朋友对我说,先有了莫言,然后才有了红高粱文化节。我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在我写小说之前,我们高密人民种植红高粱已经千百年,我写小说,是继承了高密的文化……我写《红高粱》是因为高密有过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这是2012年10月29日.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参加第三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在开幕式致辞中说的一段话。莫言是谦虚的。确实,高密千百年来就有种植红高梁的传统,但是如果没有莫言,红高粱文化绝对不会有现在这样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12,(10):12-14
当瑞典文学院宣布,来自中国的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持续了几个月的传闻终于得到验证,而争论与评议也如火石般不断地在各大媒体版面中碰撞。文学院对于莫言能够获奖给出的理由是:"他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之间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对于莫言获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既有支持其言论作品大胆直率的,也有批判其创作过于阴暗偏执的。而不少作家认为,莫言获奖,中国纯文学将会迎来春天,势必带来一股文学热潮和阅读热潮。  相似文献   

17.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18.
博物致知 在2013年11月24日的《新民晚报·新视界》栏目刊发了一篇标题为《吾本操后:曹操家族基因研究纪实》的长篇报道,该报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专家,披露了“曹操家族DNA研究”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英文颁奖词"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译"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关键词。各方对"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用法不准确的公开辩护虽然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中,但是依旧没有大范围吸引到读者的注意。一个词语的翻译不准确造成了媒体的集体失语,这值得媒体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张立红 《出版广角》2012,(12):31-35
在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被中国人关注,谣言一年胜似一年的2012年年底,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挽救了中国根基不牢的文学摩天大厦,不仅再次使得已经非常火热的2012年文学市场迸发火山之势,更会给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文学带来持久良性的推动和拉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