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世人的眼里,紫砂无疑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她的经典造型、古朴色彩以及与茶禅酒道的联想,勾画出一个伟大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 在紫砂艺术的发源地、在太湖西南岸的古城浙江长兴,优质上乘的紫砂原土踢脚可得,朴实憨厚的紫砂艺人随处可遇,商场货架上陈列的紫砂壶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那十把世界巨壶,更是凝聚了长兴壶人的心血,震撼了整个紫砂艺术界.  相似文献   

2.
在前后两届全国十大紫砂名壶评选中,前一届他以作品《云开旭日照苍松》跻身其中,这一届又以《梅竹提梁壶》中奖,连续两届获此殊荣,实属不易。此人名叫周荣金,40多岁,已是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难怪壶艺泰斗吕尧臣给他题词:“难得壶徒”;另一位壶艺大师谭泉海为他题词:“扬紫艺为荣,捏砂泥成金”;评上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的徐安碧以书相赠:“砂海人才济济,壶徒别有创意”。这些题词既是对年轻有为的周荣金的评价,又是对他的激励。  相似文献   

3.
寇丹 《文化交流》2013,(6):35-37
古人把紫砂器皿统称为紫瓯,独树一帜。紫瓯因为它的特性与美观实用的功能,在陶土的家族中登堂入殿,成为一种能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在"包孕吴越"的太湖之滨,有中国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和一岭之隔的浙江长兴,两地都生产紫砂茶具,伴着在唐代就名噪天下的紫笋贡茶,香弥海内外。紫砂陶中含有较多的铁分子、云母和石英,研细后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色彩也多样。  相似文献   

4.
孟铁 《文化交流》2006,(1):34-36
无论是在粤菜飘香的广州,还是在蜀味十足的成都,不论是九省通衢的武汉,还是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一壶或浓酽或清香的好茶,总是让人心旷神怡,乐此不疲。有“茶都”美称的杭州,茶更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杭州人不但希望好茶,还讲究茶道,在休闲的日子里,喝茶人看着茶博士们那让人眼花缭乱的茶道表演,时间过得也就像匆匆而过的流水,惬意极了。现在,杭州的茶博士们心中更有了一分荣耀:因为有位叫李刚的茶艺表演者,他手拿铜嘴茶壶,把一大壶茶耍得出神入化,打败了全国各地的茶艺高手,为“茶都”杭州夺来了全国第一个“茶状元”称号。夺魁之“…  相似文献   

5.
家乡绍兴的茶馆始终让我追忆。 绍兴的茶馆大多开设在临水依岸的桥堍头。茶馆的卖茶颇有趣味,它不是以壶、瓶为单位,也不是一次完交,而是早晨天蒙蒙亮进茶馆泡一壶茶,可以直坐到晚上天昏昏暗茶馆关门。只要你的茶碗盖子还盖着,即使人离开了茶馆—个两个钟点,堂倌照样为你沏茶不误,若是见茶汁淡了,还会重新换泡,且不再收费。 绍兴的茶馆,始于明清。明末文学家、史学家张岱,一生嗜茶。他在一篇散文中,就记载着绍兴一位茶馆老板请他取名,他就引米芾的话“茶甘露有兄”,给它取了个“露兄”的馆名。 绍兴的饮茶之风早在三国时盛行。三国名士虞翻曾说会稽“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这里所说的“精液”之一,就是闻名于世的茶。绍兴茶馆的历史,虽迟于饮茶之风;但日积月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规范和惯例。 绍兴茶馆用的茶壶,都是古色古香的剡城紫砂壶,而大多数又积着一层深褐色的厚厚茶渍,洗也洗不掉。此种壶,除了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冷热急变不会裂,扶握不炙手等优点外,就是不放茶叶,光把开水冲进去,斟出来也有一股浓郁的茶味。同时,它造型古朴别致,常有名家的金石书画、诗词联句镌刻其上,得以“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使壶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  相似文献   

6.
一家子全“玩”陶艺 虽然生活在太湖边的小县城浙江长兴雉城,但青年陶艺家钱樟法却常有上海、杭州、南京及国外喜欢陶艺、紫砂人士的拜访,一些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也常邀请他参加。就在去年5月,他应邀向在日本举行的2008年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寄去了作品《溪水源源》;接着又收到9月在西安举行的第43届国际陶艺协会大会的参会邀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首次举行的大会,钱樟法的作品通过筛选将参加“精品”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巨篇已经翻到21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一个伟大的时代,一项伟大的事业,必定会涌现无数风流人物。《50位三湘林人访》从一个侧面,一个时期真实地记录了湖南林业史,展示了三湘林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4,(2):188-191
<正>1942年12月,上海出版了一本《绿茶》杂志。白色封面的大半是矩形的绿色色块,"绿茶"两个反白的大字置于色块正中。史野堂发行,绿茶杂志社出版。《绿茶》第1期以钟宇洪的《从酒谈起》"代卷首语"。文章从酒与茶的比较中说茶。茶在中国,不但与酒媲美,且有过之。"酒性强烈,太刺激人,且有麻醉性,不若茶之和顺",  相似文献   

9.
八哥品茶记     
凯亚先生从江苏人民出版社离休之后,戏称自己找到一个“终身伴侣”:即与茶结为知己。他每日里喝茶、问茶、读茶、咏茶、写茶,持续不辍,并且编纂出版了数部茶书。最近从他的“三味茶寮”中,更传出一则趣闻,他喂养的三只小八哥在他的耐心驯教下,竟然学会了喝茶!说起八哥喝茶,凯亚先生兴致勃勃。大约是去年春夏光景,凯亚在研读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文中得到启示:当年达尔文曾作过一项试验,即试着教猴子吃茶。试验的结果证明,猴子竟也跟人一样嗜于喝茶,这就说明猴子的嗜好神经跟人的嗜好神经大抵是相似的。达尔文的这项试验,简直像一则美丽而…  相似文献   

10.
茶非茶     
正泡一杯茶,置于案头,打开音响,在阿炳的《二泉映月》、俞丽拿的《梁祝》抑或燕守平的《京胡独奏曲》陪伴下,铺开稿纸……只要坐在书桌前,就离不开茶。说不上是为什么。为解渴?为提神?为助消化?为心脑血管健康?是习惯?是爱好?是需要?可能是某一点,也许都有一点。一个普通饮者,很难想象他能窥见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写出茶的真谛。以我的阅历学识和手中这支拙笔,也只能将流传于坊间乡里的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关于茶的话题,以及耳闻目睹抑  相似文献   

11.
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相关遗址与《维摩诘经》文本之间的对照、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诸遗址是维摩诘故事宗教仪式表演的场所,《维摩诘经》文本的形成则是以这种戏剧化的仪式表演为背景的。以宗教仪式表演为背景的具备戏剧特性的佛教经典是印度戏剧艺术影响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影响经历了由表演而文本,再由文本而表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沙舟 《文化交流》2009,(5):25-26
4月7日下午,2009年民间茶诗会暨《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首发式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名誉会长徐永清上将,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著名书法家刘江、韩国著名书画家闵庚灿等文化名人和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诗人、书画家等60多人,会聚一堂。  相似文献   

13.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嘉木也。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其具有的教化育人功能已得到世人的认同。文章阐述了茶文化的内涵特点,论述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提出了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一书是明末散文坛的集大成之作,其反映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示了晚明文人至精至美的品饮之境。本文对《陶庵梦忆》中描写的茶叶、茶水、茶具、茶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明代茶文化的美学意趣,其醇香淡雅之茶、清轻甘冽之水、素简精致之具及超然脱俗之人都揭示出明代士人简素自然的艺术审美内涵,且这种审美倾向源于他们自我心性的解放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绿肥红瘦时节,北京天安门前新落成的巍峨的中国博物馆的石厅里迎来了两位上海客人。他们就是著名微雕大师周长兴及其女儿。周氏父女此次进京,要把周长兴毕生心血凝成,根据曹雪芹《红楼梦》中分布在大观园各院内的1111件精美陈设,通过微雕的手段形成的多宝阁《微雕红楼室内陈设系列》捐赠给中国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在国博藏品保管部负责人的陪同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纪录片界,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孙书云是一位中国故事的成功讲述者。孙书云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在英国从事独立纪录片制作,其著名纪录片《西藏一年》曾以“罕见的深度”呈现了一个西方人所不知的西藏。近年来,她又涉足中外合拍纪录片领域,先后与中央电视台、BBC等中西主流媒体合作制作了《中国艺术》《喜马拉雅的天梯》《天河》等中国题材纪录片。  相似文献   

17.
打开《20世纪油画展作品集》,第一页便是艺术大师李铁夫的那幅《未完成的老人像》。 李铁夫是最早走出国门向西方人学习油画艺术并达到很深造诣的中国画家,并最早参加“国际画理学会”;他客居英、美、加等国探索研究西方绘画达40年之久。为了取得西方绘画的真“经”,他师出多门,穷60余年之精力苦苦追求探索西方绘画艺术,甚至为了艺术终身不娶,将一生完全献给了绘画事业。  相似文献   

18.
茶城杭州     
中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城市,都拥有一个显示自己独特风貌的别称:春城、花城、榕城、山城、泉城……。古老的杭州,也早就有了自己的别称,那就是“天堂”。它显示了杭州的风貌,奈何不独特。“天堂”的雅号,与苏州共享,似乎唯有“茶城”这个雅号,对杭州最为适宜。 说杭州是“茶城”,因为历来杭州及其周围产茶,产名茶,其名扬四海。 据历史记载,第一个提到杭州产茶的人,是被尊为“茶圣”的陆羽。1200多年前,陆羽倾毕生精力撰著的、在世界茶学史上占崇高地位的《茶经》提  相似文献   

19.
湄潭问茶     
向来只有龙井问茶之说,我这儿记下的却是今年春日到黔北茶乡湄潭探茶、喝茶的一段有趣经历。故名之曰“湄潭问茶”。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在黔北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之东南,两地相距仅70公里之遥。湄潭古称夷州,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因为早在唐人陆羽的《茶经》里就有所记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福君 《职业圈》2013,(1):76-77
茶友常道:“头道汤、二道茶、三道茶汤最精华、四道清甜韵味暇。”如果将知名青年企业家、儒商殷平在大连海密梯克泵业有限公司这十一年来的经历,浓缩于一壶清茶之中,那却是独有一番滋味在笔下延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