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赋”字源于社会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赋体亦是为了满足“赋政”这种社会政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形式。赋政促使了赋体的萌芽、形成与繁兴。赋字、赋政、赋体所具有的朝政实用性、铺陈体物性、宏观包容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各种赋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柳词之“赋法”,主要吸收了宋玉辞赋、汉大赋、六朝小品文赋以及汉魏乐府的语辞和手法,表现在善于铺陈扬厉、体物写景、直叙其事、熔铸语辞等。故而善用赋法,雅俗相兼,使其词极富表现力,对后世词曲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大赋铺陈夸张的特点表现为“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原因在于其“推类而言”的诸事物本非对立而是递进关系,它们是在对“极”的状态的追求中递进的,赋设置其在达到极点时转化,这就是“曲终而奏雅”。  相似文献   

4.
在“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中,“风”、“雅”、“颂”原典已有,无须注明。毛公之传,独举兴体,不及比、赋,其根本原因乃在“比显”而“赋同”——比辞太明显,而赋辞为三百篇所通用。不难看出,“风通而赋同”五字虽然简短,但所包涵的思想蕴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以赋论赋是一种独特的赋论形式,肇端于白居易《赋赋》,罕见于宋元明,直到清代才蔚为壮观。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清代“赋体观”的突破,推尊赋体,不以骈、律为鄙,自觉将赋体的“铺陈”用为赋论阐述。外在推力在于试赋政策,而文人争胜之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察清代赋论的赋体书写,“论赋赋”在形式和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彰显了清代赋论的独有特色,其在于极致铺陈、寓虚于实、融古入律及颂扬当朝。而在以赋论赋的背后,则是清代赋论研究的一个侧面,从而窥探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先秦哲学史上,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推崇“淡乎其无味”,提倡“朴”的美学境界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从美学观上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这种“朴”的思想凭藉禅宗的自然玄远的思想为桥梁,与古典艺术创作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艺术“大巧若拙,寓华于朴”的含蓄传统,成为我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8.
对同义词“官、吏”二字的辨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说法是否成立呢?本文就以先秦十一部著作为例,检索“官、吏”二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微,并对二字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同义词“追、逐”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说法是否成立呢?本文就以先秦十一部著作为例,检索“追、逐”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微,并对二字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二 秦汉文学 1.汉赋的发展阶段与体制特点 [提示]汉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汉初高祖时至武帝初年,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辞赋追踪楚辞馀绪,是骚体赋时期。这时的赋体制上模仿楚辞,虽尚铺陈但篇幅不大,富于抒情色彩,句式整齐而通篇用“兮”字。(一)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赋家众多,赋作云涌,达于鼎盛,是汉大赋时期。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规模巨大,结构宏丽,句式参差,韵散间出,以铺陈为主,“兮”字词逐渐消失,散文意味浓厚,以问答方式展开内容。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第三阶  相似文献   

11.
类本义为族类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类的本义,有助于理解“人类”为何称“类”.从目前流行的几种字、词典来看,学界一致认为类的本义是种类,即一般物种的种类.这与先秦文献的记载是不相符合的.种类一词指称一般的物类最早发现于东汉文献.但经考证,类的本义是族类或说是人的种类,而一般物种的种类等是从族类引申出的.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3.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14.
“许多”一词由唐五代“如许+多”结构而来,北宋时“许多”在“这样多”义项上成词,南宋时“许多”在“很多”义项上成词。《祖堂集》保存了“如许+多”结构早期而丰富的例子,对探索“许多”的成词过程功不可没。唐代诗歌的格律化要求加速了“许多”的成词。  相似文献   

15.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6.
“床”应为坐卧之具;“疑是”犹好象;“豪放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此外还有“许多风格上是清新俊逸或简古质朴的作品”,平淡自然是《静夜思》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贫女》是晚唐诗人秦韬玉的名篇,通常认为此诗语义双关,是诗人借贫女抒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借用现象学关学的层次分析,读者阅读时所经受的语言训练都参与了读者与这首诗的初始相遇,参映着书写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19.
将"不觉"讲成"不知不觉"或"不知"均不妥;造成这两种讲法失误的原因,除了认为"很简单",不注意词义的实用范围而外,另一个就是没有找到理解这种诗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