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刘海燕 《小学生》2012,(12):42-42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  相似文献   

2.
<正>一、案例背景《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部分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于注重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关注学生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法从单一  相似文献   

4.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内容要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主体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应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内容要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主体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应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层面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与反馈;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重视学业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转向过程和发展性。更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趋向多样,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而且.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的评价应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评价与教学过程并行、面向多元的评价理念,尽可能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并记录其闪光点,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热情,以多元化策略进行绿色评价,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运用有效的教育评价策略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从教育评价策略着手,坚决打破那种单一的、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科学运用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更显魅力。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国际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走向可以概括为:从注重量化表征到更加注重质性描述;从认为评价与情境无关到更加重视与情境关联;从把评价限定在孤立的过程到评价的主体、客体支持合作的过程;从静态判断到动态生成。这些年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也在进步,但总体上看,对素质教育如何进行评价及指标体系的建立尚在探索之中,更未被实践者所掌握。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3,(4):78-81
2011年3月召开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上海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的高点,正处于需要进行重大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必须实现五大转型;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而多样的综合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要从标准化、同质化教育,转向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培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从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转向注重专业素养和教育境界;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转向更加强调思想和专业引领。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国际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走向可以概括为:从注重量化表征到更加注重质性描述;从认为评价与情境无关到更加重视与情境关联;从把评价限定在孤立的过程到评价的主体、客体支持合作的过程;从静态判断到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比较单  相似文献   

14.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呼唤着全新的教育教学评价。如何紧紧围绕课改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在评价的功能、内容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如何让评价从注重教的评价走向注重学的评价,如何从结论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如何从绝对性评价转向差异性评价,这需要广大教师拥有崭新的评价理念、创设体验成长的评价文化,让学生在赋予生命意蕴和情调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启动,新课程理念正迅速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并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教学由过分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转为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等;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第五条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又该如何做呢?我想:一方面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即对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进行评价。因此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就不但要注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学、组织、教育的行为)进行评价,更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综合所述,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目标的达成,忽视过程;缺乏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过分追求客观化、形式化和数量化;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和师生互动情况的评价;忽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自我评价.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应注重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的评价内容,使课堂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更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的转型.具体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从追求现实功利转向关注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转向注重基于需求导向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要实现教育转型发展,关键是要完善教师督导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教育境界和综合素养的专业提升.  相似文献   

19.
闵杰 《华章》2013,(14)
现代教育评价作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课题之一,受到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综观当前世界各国教育评价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如下几种趋势:教育评价观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评价范围的发展性;教育评价方法强调质性评价,注重定量与定性相合;教育评价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育评价更加重视发挥元评价的作用,强化评价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密切相关。从学科教学活动看,教师需要形成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与人格之间内在的平衡性、融合性和作用方向上的一致性,才能对学生的道德产生和谐的、丰满的、持久的影响。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在人格方面的民主性特征与道德影响力有重要的相关。要实现教师的道德影响力,学校管理必须转向以教育生态和谐为目标和基点的道德模式:加强对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将学校看作是成人(教师)与学生复杂交织在一起、共同成长的团体;鼓励和提供条件促使教师通过扩大个人阅读、参与教改与反思性研究、拓展人际交往以及自我修养;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需要从外显性的评价走向更加重视和逐步实现内质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