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如何在小学科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程改革后,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让学生既能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又让学生能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在小学的科学教学里面是有一些矛盾的: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就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样学生是会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又让学生在探求中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这样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小学班级人数  相似文献   

3.
高中物理的科学探究教育是国家在新时代对学生的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即让学生对物理敢于大胆猜想,培养他们探索新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改变学生对于传统物理的认识。而且,科学探究式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探究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科学教师必须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和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活化知识.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特别是课堂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该学科的学习成绩。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乐学爱学",就需要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数学通常被学生理解为抽象的科学,很难学,也很难接受,在课堂上,学生的感觉是枯燥无味。反之,学生如果对数学感兴趣,在课堂上,他们就会主动学习、探究、钻研。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宴验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学生有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有效地指导和引导。一、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探究行为的关键环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0.
化学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以下是我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一、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趋向。兴趣来源于好奇、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亲身经历、体验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科学活动生活化,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一、利用生活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素养是人们在探究和运用科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其核心是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要义,在课程实施中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尝试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科学问题,并灵活运用探究获得的科学认知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让学生有兴趣,有欲望,有能力去探究,去认识,去创造。长期坚持,必然会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激发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前提。为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教学单纯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行不通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亲历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获取,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深刻。  相似文献   

14.
<正>在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小学科学教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上进行知识探究,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让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依据,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激励他们积极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识别什么是科学。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潜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是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文豪 《考试周刊》2012,(72):124-125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要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就要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探究适宜新时代而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原动力和发明创造的源泉。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获取科学知识,并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一、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  相似文献   

18.
理想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为寻找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因素,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营造科学探究氛围、注重探究评价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实践研究,多向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真正让他们在科技探究活动中发展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高晓静 《学周刊C版》2014,(4):141-141
众所周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可在平时的课堂上,总会见到许多学生“目瞪口呆”,对英语学习“索然无味”。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中“灵动起来”,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探究并解决的问题,古往今来,凡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究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来安 《考试周刊》2012,(84):145-145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及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等途径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