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20):149-150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本文从湘南学院药学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出发,就如何实施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新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弊端凸显,亟待解决。应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着手。结合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实践,阐述了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及显著成效,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以机械电子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定位、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能力递增性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应用技术、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机械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理论扎实、应用技术与技能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学在经济创新驱动、行业融合跨界的背景下,面临新的人才培养改革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在新经济常态的大背景中,实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颠覆性的改革,以适应行业对复合型、技术型电商人才需求,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新课题.只有认识到当下专业壁垒的客观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刚性制约以及校企合作错位等教学改革的障碍存在,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专业壁垒,提高校企合作权重,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渐次推进教学改革进程,真正实现电子商务专业的跨专业融合,以满足电商行业对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环境科学专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等措施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会计专业是南宁学院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历史悠久、积淀深厚。高技能、应用型、外向型会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大力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契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走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的道路,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形成培养应用科技型会计人才的建设方案,学习借鉴先进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离不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转型.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必然途径之一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然而,校企合作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四种模式,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该模式在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学院各专业进行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0.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管理系校外实践基地为例,探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创文化育人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黄琬瑜 《教师》2023,(3):123-125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也对我国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改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育人现状,进一步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输出水平,校企合作成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校企合作可以大幅提高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实现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校企直接接轨,共同实现校企发展目标。出于提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育人质量的目的,文章作者主要从校企合作的视角,针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积极探索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双元三阶三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面向行业、企业更好地输出人才。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明确此类院校首要任务是培养未来行业所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发展和专业建设中,结合市场需求,与大唐移动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建通信工程专业,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计划,共同制定教学质量体系和考核标准,按照"工程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现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型技术人才。本文从学校转型发展和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出发,对前期在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详细阐述了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计划的构建和具体实施方法,供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卢卓 《成人教育》2017,(4):84-87
加拿大社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是准确的办学定位,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CBE教育以及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教育.加拿大社区学院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启迪作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该强化办学定位的准确导向性,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关系为纽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本文结合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情况,浅议了我院的4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IT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出了IT人才多维培养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及课外训练平台强化IT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适更快应新技术、新知识更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廓清"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是地方高校科学转型发展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发展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代表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非针对特定专业。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工农医学科还是人文经管学科,无论是实务应用课程还是基础理论课程,都应遵循"应用导向",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既不能跟随研究型大学亦步亦趋,同时也应避免将"应用"简单化,滑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17.
为培养具有食品营养特色的本科技术型人才,通过梳理专业核心能力,选择对应的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和建设,并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初步探索了校企深度合作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实践教学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实践教学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分析当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为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有利于强化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与企业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达到专业技能培养与科学人文素质的有力提升。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支持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够规范;企业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人才培养难与企业对接;高职院校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其人才培养难以达到企业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加大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支持;企业转变合作观念,对接人才培养转型;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达至人才培养要求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相融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择业和企业用人。作为地方性院校,运城学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积累了不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以应用能力为主体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