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默读是否过早以往教材一般都在二年级才提出“学习默读”,新教材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学生默读,是否过早、恰当?首先,“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新教材虽然课文比较长,阅读量大,表面上看朗读能力似乎也造成高于以往的学生,但是课文长、识字多,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还不如以往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默读,没有实际效果。其次,新教材识字量大,上课时忙着识字、读通课文———这必须要朗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默读。再次,默读在学习课文当中主要用于理解文章内容。一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不提倡讲解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低年级识字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量过少。识字速度过慢.出现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阅读的教学情况。新教材的“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的大量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大飞跃。如何让一年级的小朋友轻松愉快地牢固掌握形体各异的生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识字教学和识字活动。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材体系上与原有教材作了较大的改革,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的编排就体现了“先识字——识字中学习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思想。识字作为学生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材注重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教材这一基本特点和要求,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引导学生在主动中识字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5.
识字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基础.小学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认识400个汉字.和以往的人教版教材比.识字量大幅度增加.识字教学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讲究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教材资源,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用结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识字教学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教材的相关设定也注重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识字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语言因素为主要材料,扎实打开儿童的识字教育,让儿童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三百基本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乐趣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从而主动去识字,使学生在乐中学,以学为乐,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改实验之窗  一、“学·积·用”识字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  1.学习生字: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我们要求低年级语文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渗透了比较识字、扩词识字,结合动作、图示识字,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如形声字规律)识字等内容。并适当调节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要求,在一年级下学期即进行了音序查字、部首查字等查字典方法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较早地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  2.积累生字和运用生字:学生人手一本《识字写字手册》与《识字笔记》,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实现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学习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识字方法,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注意识字教学的策略。根据课标的要求,识字能力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一、二年级要围绕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的要求进  相似文献   

9.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采取了识字前置、拼音后移的编排方式。在识字前置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也是奠定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关键。传统识字教学为识字和写字混合,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这一模块教学做了创新,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教学主旨,这于提高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因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倾向于具象化和通俗化,让他们充分理解和记忆抽象汉字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如何降低汉字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成为当前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需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将简单探讨下上好小学语文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以此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的1600~1800个汉字,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采用了"提前识字"编排体系,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实际,浅析基于统编教材"提前识字"编排及其教学策略的思考,即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际,把握教学节奏;结合活动实际,提升识字质效。  相似文献   

13.
庄怡清 《陕西教育》2005,(12):36-37
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新教材中的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一、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无意识识字在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看人体识汉字、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学习完这些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除  相似文献   

14.
刘丽君 《新教师》2019,(9):38-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有关识字教学的要求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学习独立识字”等。统编版一年级教材的“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13次“识字加油站”,其中上册6次,下册7次。“识字加油站”根据生字的特点,灵活地编排了识字内容,在较好地呈现识字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笔者结合统编版一年级教材“识字加油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给低年级识字“加油”。  相似文献   

15.
屈春利 《课外阅读》2010,(11):191-191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一年级识字量大的特点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的提出,顺应了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那么,怎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从想学、乐学到主动学习呢?通过实践,我找到了几种比较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要求学生认识797个汉字,和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比,识字量大幅度增加,识字教学成了教学中的难点。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17):64-65
部编教材在一至四年级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识字加油站"板块,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同时,编排内容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帮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但若教师操作不当容易陷入无趣、低效的窘境。笔者执教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6》"识字加油站"时发现,为学生搭建个性化探究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个性化探究路径,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创新个性化探究评价,有助于提升识字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石。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告诉我们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儿童年龄特点,想办法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其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一年级识字教学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感悟。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19.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生需要逐渐开始学习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做到: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选好识字方法;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识字教学时,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处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培养他们良好识字习惯的黄金时期,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才能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坚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