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我区将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学校联动,形成了政府抓投入、建合格学校促外部办学条件均衡;教育部门抓内涵,区域推进文明礼仪教育、有效教学促内部办学质量均衡的“双轨”办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均衡发展作为近年来教育政策的主流话语,后普九时代赋予了其特定的内涵、目标。有效推进均衡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学校作为教育政策执行的具体组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均衡发展中更是责无旁贷。学校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承担着如何把外部条件的均衡转化为教育过程均衡的重任。学校要通过管理、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革新,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从而实现不同个体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治州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教育强州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先后深入到泸溪、永顺等地,通过与县教育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及各层次学校校长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我认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一个存在共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把如何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我州教育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来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4.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教育强州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先后深入到泸溪、永顺等地,通过与县教育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及各层次学校校长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我认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一个存在共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把如何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我州教育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来抓紧抓实.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均衡发展为教育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宏观的办学理念。如何丰富均衡发展的外延,解决校内均衡和班级均衡的问题,逐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每个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从目前来看,虽然农村学校不断发展变化,但因为城乡学生学习质量有较大差距,农村学生择校现象仍普遍存在,部分条件稍好的家庭总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就读,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加快农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蒲县切实把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施教育振兴战略和科教兴县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严格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试行)》和省、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围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中心,一手抓硬件夯实基础,一手抓软件提升内涵,从布局调整、办学条件改善、设施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人们追求优质教育与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实施优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创新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优质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学校的优质发展不仅取决于校长的领导力,而且着力抓好学校管理、抓好队伍发展和抓好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一、抓管理。促学校规范办学  相似文献   

8.
1.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办学要均衡,更要有特色。如何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教育创新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相互竞争机制,不断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带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要使均衡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水平阶段拓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都有明确的阐述。同时,这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从区域整体看,教育均衡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以及各类教育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从每个学校个体看,教育均衡指学校能否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即,缩小不同层次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获  相似文献   

10.
皋兰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3所,在校学生27777人,教职工2157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题,以均衡发展为目标、规划引领为龙头、布局调整为重点、内涵发展为主线,走出了一条顺势抓引导、制势抓整合、造势抓提升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要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要基本均衡。“教育均衡”即是让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平等分享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翟博 《教书育人》2006,(8):M0002-M0002
1.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办学要均衡,更要有特色。如何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学校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2.教育创新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相互竞争机制,不断激活学校向更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发展,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带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均衡。要使均衡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水平阶段拓展,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必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激励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向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目标发展。3.弱势群体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弱势群体教育包括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等。弱势群体教育是教育均衡的难点,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近年来,我县始终抓住均衡发展这一主题,强力实施“小县大教育”战略,抓改革、夯硬件、强管理,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株洲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宗旨,抓项目促建设,抓应用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愈来愈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尤其是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在这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城郊薄弱学校该如何发展,是我们需要探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缓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的均衡发展。而实现学校均衡发展,除了要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之外,以评价引导学校均衡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手段和助推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更好地创新学校评价机制,解决教育发展观和评价观问题,正确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是否成功,引导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个性化的全面进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建设对促进薄弱学校发展和教育基本均衡(一些地区推进"优质均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办好每所学校、培养好每个学生、发展好每位教师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旨归。区域教育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每所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在"教与学"中走上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已经成为区域推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专业引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建设对促进薄弱学校发展和教育基本均衡(一些地区推进“优质均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办好每所学校、培养好每个学生、发展好每位教师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旨归。区域教育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每所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在“教与学”中走上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已经成为区域推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专业引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统筹规划结硕果:视野在共享中拓展 保持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工作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我认为"均衡",就是要做到教学硬件条件的均衡,在此均衡基础上进行优化;保持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均衡,在此均衡前提下实现共享.  相似文献   

20.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要义所在,是公众对于教育的热切期盼,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需求。教育的均衡关键在于学校教学质量的均衡,而学校教学质量均衡的根本则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加强师资力量的均衡是突破教育均衡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学校教师配置应从整体办学的角度去考虑,这隐形的功夫更重要。如何均衡搭配师资,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一门艺术。一、可持续发展的"搭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