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多论者都认为祥林嫂在她的悲剧人生中反抗了。笔者认为,所渭的“反抗”,只是当时处于我国最底层的妇女对悲惨命运的本能挣扎。本能地求生。祥林嫂的行为只能说是挣扎,还不能说是反抗。反抗,是一种已经醒悟了的行为。而在封建社会的恶劣环境和封建礼教的淫威之下,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受苦的典型,其人性被彻底扭曲了。她并未觉醒,也无法反抗,不敢反抗。祥林嫂在前期,也就是第一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后期第二次做女佣时,她的地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试看文中的祥林嫂,先以能够帮忙“祝福”为快乐,以做事为快乐,努力地去做一切事务;但后来连这点最低的要求都得不到了。想做奴隶而不成,想给人压迫而不能,此时的祥林嫂是多么悲伤,多么苦闷,多么恐慌。“——究竟该怎么  相似文献   

2.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珍爱属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可在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劳动人民被逼无奈,失去了生命,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巴金的《家》中的鸣凤就是在封建制度下千千万万被折磨而死的中国女性中的两个典型人物。他们的不幸、苦难和死亡,与旧制度的摧残和戕害紧密相关,他们的命运,带上了浓重的悲剧的色彩。 如果说,鲁迅塑造的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劳苦妇女悲惨一生的光辉、不朽典型,那么,巴金笔下精心塑造的鸣凤,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另一个永远活着的劳苦少女的典型。善良的祥林嫂在不断挣扎和拼死奋斗的一生中,为封建社会所吞噬;同样善良的鸣凤也是在终生甘为奴隶的心愿下,被封建地主阶级逼上死路。正是因为她们都是在甘愿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甘愿承受任何剥削压迫而遭受惨死的,更加深刻地阐明了封建制度的残忍性。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和安分的劳动妇女,她对生活并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想凭借自己的双手好好做一个奴隶,可命运偏偏捉弄她,她走向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以灵魂的被损害和被践踏开始的。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4.
从根本上说,祥林嫂与曹七巧都是封建中国铁屋子里的女奴。她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在思想上都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没能坐稳了奴隶的女奴,而曹七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她不甘愿做奴隶而是想要做一名女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曹七巧未能变成彻底的女鬼,而是沦为了女奴。  相似文献   

5.
从根本上说,祥林嫂与曹七巧都是封建中国铁屋子里的女奴.她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在思想上都有浓厚的奴化意识.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没能坐稳了奴隶的女奴,而曹七巧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她不甘愿做奴隶而是想要做一名女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曹七巧未能变成彻底的女鬼,而是沦为了女奴.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课对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而又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而许多评论也只是就她的反抗,她的死因争论不休,却很少有从祥林嫂本身出发,深入剖析一个最底层的农村的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一个悲剧形象——祥林嫂,我们在审视祥林嫂的抗争时,却能看到她的抗争恰恰是对其奴隶地位的维护和争取,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也能看出鲁迅疗治中国人的灵魂的清醒和深刻。  相似文献   

8.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塑造的一位旧中国受欺凌、受迫害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守本分。一生只想能做稳奴隶的地位,可是在严酷  相似文献   

9.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也是这个特殊的遭遇使祥林嫂的正  相似文献   

10.
《祝福》中涉及祥林嫂的"经济账"有五笔: 第一笔是祥林嫂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里打工,鲁四老爷给她开出的"工资":"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这笔"经济账"提供我们如下信息:一是工钱通过面试定下.文中写道:"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这"看"字用得颇耐寻味.在"看"之间,鲁家综合祥林嫂的品相和身体健康程度,决定收留她.从中可"看"出,祥林嫂的端正相貌和柔顺性格,与鲁家开出的工钱肯定有关系,也为她日后被婆婆雇人劫回,逼迫改嫁,埋下伏笔.二是,肯定了祥林嫂工作态度和劳动能力,譬如勤快,力气大,抵得上一个男子等.从以上分析可知,祥林嫂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一位打工者,尽管"她是一个寡妇"(按鲁家的说法,身份不祥,来历不明),然而鲁家不嫌不弃,予以容纳,这并不是他们动了什么恻隐之心,而是捡到一个便宜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祝福》中描写了江南一个叫鲁镇的地方,这地方是祥林嫂存亡的人文环境。先生在小说中描写了鲁镇人特有的心理走向。当祥林嫂作为一个宿命的悲剧人物出现时,鲁镇人充满了同情、好奇、厌恶、鄙弃等各种小市民或者小村民情结。当然,这些都是中国城镇比较典型的人文世俗情怀。先生在这篇小说里,用他不露声色的笔墨,有意无意之间,写出了国民生存空间的社会现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绝望;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狂喜;做稳了奴隶的满足;充满凄凉苦趣、幽默冷漠的、奴隶与后奴隶的相互攻讦。先生在这里,暗示了一种轮回:弱势生命的奴隶轮回,自然生命的奴隶轮回,以及在封建体制下,作为必须的奴隶,毫无选择的、轮回的轮回。  相似文献   

12.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14.
《祝福》预习提示写道:这篇小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压迫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主人公祥林嫂的言行、展现了她那屈辱的生活和逐渐被扭曲的性格”。“提示对祥林嫂的形象、生活和性格的概括。偏执一端,有悖小说实际。笔者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善良并有坚强生活意志的农村劳动妇女,她被剥夺了生活和做人的权利,精神上受尽了难以忍受的凌辱和折磨,经济上受尽残酷的剥削和榨取,在“四十岁上下”就悲惨地死去了。尽管这样,样林嫂并非是一个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奴隶,她是一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不断抗争,  相似文献   

15.
刘晓庆的自白录《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儿》属自传型长篇报告文学 ,是中国少有的忏悔录。其所具有的文体意义 ,刘晓庆顽强拼搏、不懈追求的精神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长辈的孝道 ,以及她的个性解放特色和毫不掩饰的坦诚 ,构成了本书的鲜明特色。从祥林嫂到刘晓庆是人类的进步 ,在远离祥林嫂的时代不要再让中国妇女去做祥林嫂。刘晓庆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权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三十多年在苦难中倍受煎熬,祥林嫂无法让已逝的灵巧与能干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为此,她伤心过,也努力过,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被鲁家解雇的命运。祥林嫂走出鲁家大门,她回望着过去的一切,回望着让她“暂时做稳了奴隶”的鲁家。门向她紧闭着,看着那张牙舞爪的门神,她不禁打了个寒颤。灰蒙蒙的天空下,一个孤单的身影垂头丧气地到了卫家。听到脚步声掀起门帘伸出脑袋窥探的便是卫老婆子。“卫妈,收下我吧,我求求您了。”祥林嫂进门便拉住卫老婆子的衣角,“扑通”一声跪在卫老婆子面前。“我虽然手脚不如往常了,但您至少不用白白为我花费,我可以养活…  相似文献   

17.
一、小处入手求创新学生对教材的研读,往往失之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若能引导其从小处入手,通过细节分析来解读作品,则能使其获得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如《祝福》,可设计《细微之处看〈祝福〉》的研讨题目,让学生充分挖掘小说的“细枝末节”,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与主题。试看下例:替祥林嫂算算账:①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每月工钱五百文”,婆婆要带走她时,“一共一千七百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便都交给她的婆婆”。两个半月的辛苦与血汗钱,全被婆婆独吞。祥林嫂刚刚获得的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②被抓回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8.
鲁镇人在年夜欢乐祈福,祥林嫂却在大年夜寂寞凄凉地死去,以乐景写哀,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从而彰显其悲剧效果。鲁镇男女将阿毛的故事当作取乐的笑料,从而将祥林嫂的精神推向麻木。吃素的老女人柳妈取乐的玩笑,加速了祥林嫂的精神毁灭,一婚一寡,再婚再寡,夫死子夭的悲痛全在眼神的三次变化中表现出来,从形而传神。心死了的祥林嫂,肉体也随之毁灭。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暂时做稳奴隶的悲剧人生,让人哀其不幸而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9.
姜燕杰 《现代语文》2014,(10):50-52
多年教学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讲到祥林嫂,总是为她同情,她那临死之前的悲绝形象深深地印在笔者的脑海里,对她周围的鲁四老爷、祥林嫂、“我”、四婶这几个重点人物痛做批判,深入剖析。但总觉得有不过瘾之处,现在仔细想想,还有一个人不可不做痛批,那就是柳妈。笔者一直没有把柳妈这个人拉出来重点作一番分析,现在觉得柳妈这个人物不做分析不行,虽然她是一个小人物,但她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小觑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正直、本分,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由人变成了鬼,然后在人群中消失。鲁迅先生借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祝福》我们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潸然泪下,却也为她那难能可贵的本能的反抗意识高声赞叹。也许祥林嫂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第一声炮响,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