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过一个世纪的艰辛历程,见证百年世界风云的《大公报》,2002年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北京钓鱼台国宾馆6月举行了创刊百年纪念会。一段有代表性的贺词说:“百年来,《大公报》坚持爱国、爱民、爱港,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作为曾在《大公报》工作过一些日子的老记者,我回想起一个个难忘的身影,一幕幕常青的历史画面。初进《大公报》1948年夏天,我带着燕京大学新闻系主任写的介绍信,来到香港《大公报》实习。那年3月香港版刚开张,只有…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是一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报纸,在报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具研究价值。今年正值《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本文对于百年《大公报》的历史演进过程做了粗略梳理,进行了关于《大公报》的学术史回顾,介绍了《大公报》的基本情况,历史及现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后续的研究空间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展示《大公报》这份百年大报的绝代风华。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佳 《新闻大学》2004,5(2):37-40
提起沈从文,人们往往想到《边城》,想到《湘西》,想到他不朽的作品和他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沈从文与《大公报》这份闻名遐迩的百年大报,特别是《大公报·文艺副刊》的不解之缘,却较少为人们问津。本文试图梳理沈从文编辑、支持《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段历史。 沈从文与《大公报》的缘分不仅仅在于一个多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以来,历经百年沧桑遽变,至今屹立。《大公报》发展的四个阶段足以证明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具有难以企及的代表性。本文以1926—1949年间,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合力复刊《大公报》的23载为研究视角,在对报纸整体的性质的认识上,避开了前人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窠臼,有了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教授曾说过:“《大公报》的一百年可涵盖中国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当复旦大学出版社得知香港《大公报》要在百年庆典中推出“大公文丛”时,立即感到了文丛的分量。他们深知,《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最具特色的报纸之一,也是迄今仅存的百年老报。一个世纪以来,每当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重要关头,它一直坚持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立场和依归,从而使其命运始终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纵览《大公报》人用正义之笔记下的百年沧桑,不仅可以使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振兴发展而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并且能激励我们承前启后、为祖国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6.
黄荣 《新闻世界》2013,(7):235-236
【摘要】见证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年《大公报》,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关于这位中国新闻界的老寿星,我们有太多的感慨。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1926年新记《大公报》开辟出的群英荟萃之盛景。那一段时光,是《大公报》人才辈出、熠熠生辉的时光。本文从重视人才、挑选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四个方面,对新记《大公报》群英荟萃的局面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大公报》的百年沧桑中,其最受争议的发展阶段是新记公司主持阶段。本文通过书籍查阅和知网文献搜索,对新记《大公报》的历史研究成果按新闻、评论、广告、专刊和副刊五个类目进行分类归纳,目的在于让读者更直观地看到新记《大公报》的变化以及改革后的《大公报》对社会乃至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娜娜 《新闻世界》2011,(9):158-159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走过了不平几的一百多年。百年是一个传承、变革的过程,其中新记时期是其影响最大、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吴鼎昌坚持资金独立,张季鸾提出“四不主义”方针,胡政之坚持“营业与事业并行”的理念,开启了《大公报》的华丽篇章。  相似文献   

9.
四不方针的提出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大公报》是唯一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中国独立报刊的杰出代表,1941年,《大公报》与《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等报纸一样,获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奖章,后来联合国又推选《大公  相似文献   

10.
《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大公报》百年历程画册中那段关于《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关系的论述 ,是完全错误的。其理由是 ,中央红军根本不可能看到画册上点名的那张《大公报》。通过对前人的回忆和当时交通邮政状况的分析 ,本文认定 :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帮助最大的 ,一是《山西日报》 ;二是 193 5年 7月底、8月初的《大公报》 ;三是其他国民党报纸及其传播物。  相似文献   

11.
2002年6月17日,《大公报》百年。“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文人论政”的独特气质,使《大公报》成为一段出彩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12.
方汉奇 《青年记者》2005,(12):12-13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崇高声望的报纸。在她的103年的历史当中,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段,影响最大,声誉最隆,是《大公报》报史中的最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和《大公报》当时的领导人费彝民谈到《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的表现时,就曾经肯定地说:“她是爱国的”,“她是坚持抗日的”。毛泽东在1941年张季鸾逝世时发给《大公报》的唁电中,也肯定张在《大公报》的言论,“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这些都是对《大公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的最权威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敏 《新闻记者》2003,(9):56-58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起,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水流云在”,屹立不倒。它饱览世事,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铸就了中文报业的辉煌,也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它的历史是一笔财富,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也带给当今报业宝贵的启示。纵观《大公报》的历史,其办报理念薪火相传,随时间的推移和主办人的变化有所增加或修改,不断在诸种社会张力中寻求平衡,在历史的激烈碰撞中日臻成熟。如今,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教训和启发。《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和新闻专业主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创始人英敛之认为《大公报》应是一张忘己无私的报纸。…  相似文献   

14.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5.
“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在《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流传于人口。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写文章,指责《大公报》反共。一个多月以前,还有人在文章中叹息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今30余年过去了,某些人硬加给《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下去。”可见并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众口铄金,积重难返。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先说骂。《大公报》对国民党不光是小骂,也有大骂。有时甚至是怒骂、愤骂和痛骂,1941年12月22日发的那篇谴责国民党政要及其家属用飞机运“箱笼洋…  相似文献   

16.
邓绍根 《新闻记者》2006,(11):85-86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国际新闻界大奖,世人皆知,中国新闻界更是引以为傲。但笔者近来读书发现关于《大公报》获奖的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这使人心生疑虑:1941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究竟授予《大公报》何奖?  相似文献   

17.
彭燕 《新闻爱好者》2011,(5):102-103
吕碧城是我国第一个女编辑,与《大公报》有着极深的渊源,在《大公报》的经历是吕碧城一生的转折,对其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吕碧城在《大公报》的主要活动:与《大公报》的结缘,写了大量关于女子教育、女子独立和针砭时政的文章以及与秋瑾的结识。  相似文献   

18.
严农 《军事记者》2004,(11):63-64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告诉父亲,说:“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19.
穆欣 《新闻爱好者》2002,3(1):35-36
《大公报》依附国民党,对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的政治态度,是由其本身资产阶级的阶级性所决定的。曾在这家报纸长期担任负责职务的王芸生、曹谷冰在其所著《1926-1949的旧大公报》中说:《大公报》“是根植于大资产阶级的土壤中的。它属于大资产阶级,必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在这个历史时期,一张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性报纸,同这一时期的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蒋介石搭上关系,乃是逻辑的必然。一般人说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是政学系机关报,其实它已超过了这种境界,而是直接为蒋介石的利益服务的了。”这篇长文谈到…  相似文献   

20.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