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放学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校门,那儿的小摊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摊主们忙得不可开交。 同学们拿着钱,一个劲地叫着:“快点,快点,羊肉串!”买两支、三支,甚至十多支的都有。多红火的生意! 虽然学校里多次强调不能买小摊的零食,说小摊上的零食不干净,对大家的身体有害,可有些同学却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这些同学为什么离不开小摊?难道他们不懂老师劝告的那番好意吗? 我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了一位五(1)班的男同学。他支支吾吾,好不容易才从牙缝里进出几个字“小摊上的东……东西好吃,所以……”我听了接上:“所…  相似文献   

2.
一流记者写本报红烛中国大概是顺口溜的王国,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群众创作的顺口溜问世。前一个时期,在新闻界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据说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一流记者“卖情报...  相似文献   

3.
军训     
军人,多么庄严的称呼。那潇洒的风姿,整齐的队伍,早就使我羡慕不已。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为一名军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展军人的风采。终于,机会来了。刚开学,学校就举行了一周的军训活动,虽不能圆我当军人的美梦,也的确够我体味一番的了。蒙蒙细雨,带来了阵阵凉风。训练开始了,同学们在教官的口令声中个个精神抖擞。那兴致不亚于初上舞台的演员。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显得有点不自在,只见有的在抓痒;有的双手抱着膝盖,口中直叫腰酸腿疼,一个个懒洋洋的样子。我呢,也不例外,真想一下子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大…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分感觉的。比如,有的书读之痛快淋漓,拍案称奇;有的书读之哀婉忧怨,夜不能寐;有的书读之如沐春风,润物无声……读李克荣老师的散作品集《有梦的红气球渐渐飘远》正如后,给人一种春风骀荡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来,体验式报道风行起来。有的记者当一天营业员,有的记者当一天出租车司机,有的当半天或一天警察……然后写出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的生活、思想,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媒体上得到了某种体现和表达,起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也是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也要说一句:仅仅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体验,还应当再深入一步。记者报道实际生活,最好有自己的体验。仅仅根据一问一答的采访,很难写出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报道。我们的新闻采访学,在谈到采访方法的时候,历来就有蹲…  相似文献   

6.
魏文广 《大观周刊》2012,(23):256-256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有些好的有创意的金点子,现在想想有时候知识目标并不是最主要的,也许若干年后,他们虽然已经忘了你讲的物理知识,但是留给他们的物理方法和科学理念是受益终身的,所以重点是对每一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培养动手能力的素养,营造一个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不要以为物理只属于那些高深莫测遥远的物理学家们。物理其实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就像音乐不仅仅属于音乐家一样。本次平面镜实验的教学改进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多亏了善于动脑的同学们,是他们给了我研究教学改进的灵感,(比如:白天教室里的玻璃是透明的,可是一旦到了晚上玻璃就几乎变成了一个平面镜)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蔚华 《现代出版》2010,(6):F0003-F0003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至今,我一直伴随书籍成长和发展,读书、写书、教书和出书,离开了书我就失去了未来的方向和存在的价值。读书,我与智者对话,分享他们的智慧;写书,让读者分享我的感受;教书,把他人的智慧和自己对这些智慧的领悟让学生认知,并启发他们的思考,增长他们的才智;  相似文献   

8.
“要想富,调干部”,“不跑不送,原地不动”,“五千块钱点点炮,一万块钱调一调(平调),五万块钱跳一跳(提拔)”……这些听起来如同玩笑的顺口溜,在我国一些地方却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跑官要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化     
一个大院就是一个语言小社区。就拿京西我知道的空军、新华社、有色金属几个大院来说吧,由于大院的专业性质及化气氛不同,虽然这几个大院相互邻着、子弟也基本在同一个中学读书、发音都是“普标”,但子弟们的语言风格不一样。一句顺口溜说明了听其口气便知他是哪个大院的:空军的狂,新华的洋,有色的话里黄。  相似文献   

10.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11.
漫谈读书     
现在,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还有许多青年人不会读书,有的买书多,读得少;有的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读来,没有目的;有的书读得多,但不善于积累资料;有的读死书,认为书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只能使自己走入歧路,读一世书,做一世书呆子。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即要广泛结交朋友,广泛地搜集材料。我写中外著名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致使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早年不得不远涉重洋到海外漂泊和深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我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都有幸结识并采访报道过他们的经历,有的写成新闻或通讯、特写,还有许多人曾为他们宣传,并单独为他们出书。以文会友,渐渐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当年采访他们时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际浮现。回忆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采访,总的体会是:和他们的交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好摄之徒”,用镜头记录过众多平凡的人们和他们创造的不凡业绩。每一次走近他们,我都会被他们所感动,产生一种把他们拍下来的冲动。 去年2月12日中午,我县一家造纸厂上空浓烟滚滚,四五个十余米高的麦草垛燃起了熊熊大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一旁几十垛麦草和厂房设备危在旦夕。随着消防车的警笛声,我也带着相机赶到了现场。当看到手持水枪、神情凝重的该厂职工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因工厂效益不好,他们有的已经下岗,有的几个月工资未发,但他们此时却奋不顾身地站在火场最前沿。为了拍下这些感人肺腑的…  相似文献   

14.
王岚 《中国档案》2004,(8):39-41
今年以来,浙江省一些外向型企业出现这样的顺口溜:“跨国公司来验厂,不喝酒,不吃饭,问工资,查税款,数数茅坑才下单。”有的不速之客来到皮革服装公司,说是受某跨国公司委托来下单的,但他们不看皮衣质量的好坏,也不问企业生产情况,而是把目光瞄在备用药箱上,或是问职工发了多少加班工资,或是单独找员工谈  相似文献   

15.
一句诺言     
1994年,我大学毕业和同学们挥泪告别时,扔下一句话:“我一定会干出个名堂给大家……”  相似文献   

16.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17.
张琴  汪晓梅 《新闻世界》2004,(10):12-15
九九重阳菊花开,又一个老人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访了生活在合肥的几位老人,他们有的儿孙满堂,有的独居或空巢,还有的选择在老年公寓内安度晚年。在他们普普通通的日子背后,其实也有许多未曾开口的困窘和尴尬,更多的是对生活小小的期待和心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面对明天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唐元甫 《大观周刊》2012,(23):133-133
摘要: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分数轻能力,重文字学科轻艺体学科,重结果轻过程,重课堂评价轻课外评价。上学年秋期,我刚接任本校六(1)班班主任时,发现许多孩子课余无所事事,班级缺乏朝气与活力。我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在班级建立了“特长园地”,用“特长园地”这个平台来及时地肯定同学们的长处、进步,鼓励他们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期末评比结果,有的有一项特长,有的有两项特长,有的有多项特长。这个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能。  相似文献   

19.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20.
赵燕群 《图书馆论坛》2005,25(6):270-272,313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6301班集体创作的《难忘岁月》一书即将付印。当我一遍又一遍阅读同学们寄来的文章.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因为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而是一代图书馆工作者平凡而动人的轨迹:沐浴在阳光下青春的心声;珞珈山上成长的脚步声;书山知识海洋搏击前进的身影……同学们更多的笔墨则是流露出浓浓的情意:互相鼓励共度“三年困难时期”;战胜疾病的友情;工作中互相支持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