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到真时方动笔,这是我笔耕数年悟出的一个理儿。记得那是我在连队任指导员时,《解放军报》刊登的报告文学(月圆,意味着什么)吸引了我。文中主人公——新疆武警部队一等功臣、指导员陈小平的事迹催人泪下。我眼噙热泪接连读了三遍。按计划两天后为政治教育日,内容是”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月圆,意味着什么)不就是一部十分感人的教材吗?我以此授课。肃静的课堂被战士们鸣鸣的哭泣声淹没,有的低着头用笔记本遮住睑,有的咬着嘴唇、衣角……思想上的启迪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我入伍十几年还是头一回遇到这样的教育效果。晚上我辗…  相似文献   

2.
旅缘     
记得丈夫刚干上警察,穿着那身黄色警服在我跟前足足晃了两天。他知道我崇尚军人,在报社多年主编政法版,对军警政法一往情深,写的稿子也最出彩。就连当初结婚时,我也不无惆怅地对他戏言:你为什么不是军人呢? 听妈妈说,我四岁那年随她在株洲生活。一天晚上,我随人去看电影,走失了,是两位解放军叔叔打问了无数的人才找到妈妈她们那家大型军工企业集体宿舍,当时已是深夜12点,我在一位解放军叔叔怀里睡得一脸烂漫。童心如镜,从此摄下了对军绿色的信赖和莫名的眷恋。上小学四年级,我们住的大杂院,经常有一个美丽婀娜的女孩子与一位年轻英武的军人并肩出入。女孩是县里一家工厂的宣传队员,军人是县武装部派往地方支左的一位参谋。不知为啥,一看到他们,我那撒丫子满地疯的野劲儿顿时收敛了,昂着小脸一脸庄重,和他们擦肩而过,从上仰的眼角余光我看到年轻的参谋眼睛平视前方从不旁鹜。为此,我会老半天闷闷不乐。再逢同伴讲起那女孩的美丽,我嘴角一撒,心里有一个攒足了劲的愿望;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她那么美丽。 17岁,一次美丽的旅行应心灵之约如期而至。高中刚毕业,我第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在那个动荡的岁月,火车上一个孤独娇小的女孩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对座的一位解放军主动过来和我搭讪,问我是哪儿  相似文献   

3.
有一天我同郑桓武谈话时,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叫王老虎的军人,他带了一批部队,在仙桃镇占地为王,谁去就打谁,杀人如麻。”我向县政府的几位科长打听,几位科长也异口同声,说王老虎是一个杀入魔王,残暴无比,但我又听人说,日本人的部队过来,他也打。从后面一条中,说明他是抗日的,一个抗日的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郑桓武,他大为吃惊,而且坚决反对,他认为一个重庆来的记者,非被他活埋不可,说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必冒此危险。我说,我和这位王老虎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我去采…  相似文献   

4.
相伴到永远     
那年冬天,因为上大学的失败和待业的无奈,我正感叹生活乏味,咀嚼命运的多舛,一位我敬重的长者、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休老军人拿着一张刊有我文章的《安阳日报》,不远从百里外的小城赶来,对我说:“孩子,好好生活,这是我送给你的新年礼物。”──一份《新闻与成才》杂志订阅单出现在我手中。那时候,我才刚满16岁,对缪斯女神却追求得如醉如痴。面对成堆的退稿信,我本处在多姿多彩的烂漫岁月却充满了与我那个年龄不相符的艰辛与少有的不自然的成熟。说不清为什么,在来年落雪的冬季,那12本鲜亮的杂志伴随我走进了军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年届不惑的共产党员、复退军人刘鲜芝,原系社旗县大冯营乡农民。如今,他受聘于社旗县农行办,成为一名专职报道员。刘鲜芝连续4年被社旗县委宣传部评为模范通讯员,在表彰会上他作了典型发言。他说:“我在新闻报道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主要得益于党的关怀,领导的栽培。而数年不间断地订阅《新闻爱好者》杂志,也给我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动力。每期刊物一寄到,我如获至宝,那精美的封面,那充溢着墨香的文章,均使我爱不释手,一一捧读为快。她不仅使我从中学习并掌握了新闻的党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而且向新…  相似文献   

6.
说来惭愧:于新闻,从报道员到新闻干事,再到编辑记.始终在自学天地里摸爬滚打.没有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知识结构与工作需要很不相称;是军人,却连师团教导队都没有进过.军事素质与军人身份很不相称。正因为有这两个“很不相称”,今年3月7日,当我踏上国防大学研究系战略班所在大楼那高高的台阶时,真有一种“一步登天”的感觉。我知道,机会难得,该是系统“充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2,(10):54-56
今年6至7月,我走近一个特殊的军人群体——在西藏测绘的军人。  相似文献   

8.
长江已离我远去,在湖北的日子也渐渐远去,可脑海里依旧萦绕着那一景一幕,每当看到那一张张照片,提到那一件件往事,人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石首,回到了公安,回到了在湖北的日日夜夜。一线处处有新闻9月5日中午,我刚踏进济南机场的候机室,身后就来了一队穿迷彩服的军人,有男有女,我一眼认出了其中的相声演员唐爱国、齐立强,这两张脸在电视上太熟悉了。凭着直觉,我预感到他们也是奔着济南军区抗洪部队去的。一搭话,果不其然,我们要去的竟是同  相似文献   

9.
完美     
从前,有一位满脸愁容的老人,七十岁了还没结婚,到处旅行、流浪,似乎在寻找些什么东西。有人问他在找什么? 他说:"我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 那人就问他说:"你四处旅行,找了那么多年,难道从来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女人吗?" "有的,我碰到过一个,那是仅有的一个,真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那,你为什么不娶她呢?" 老人无奈的说:"可是,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千万别打败自己潍河散文1990年10月,我从中原某师调到鲁中其集团军军部。这一年我23岁,已有3年兵龄,军衔是陆军上士。在超期服役的军旅生涯里,我必须面对两种选择,要么留在部队,要么回到乡村种地。我那时候调动的目的是希望将肩上士兵的四道黄杠换成尉官的银星。23岁对于军人而言,有的已是排长甚至连长了.而我只是一名老兵。在那个本命年的秋天里,我扎上红腰带参加了某军队学院的招生考试,祈望自己考上并不喜欢的新闻大专班而给命运带来转机。我对自己的实力估计非常充分,坚信自己的考分不会低,而报考新闻专业所必需的作品,也…  相似文献   

11.
当个军人本身就不易,当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军人更难。当我有点空的时候,总想多读几本书,或写点东西,也就常常因此而耽误了写家信。有一段时间,我先是忙集训,接着忙演习,回来后又参加驻地河道清淤,差不多3个月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这下可急坏了父亲,他专门搭了趟车赶到县城,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不巧我又F部队,妻接着了电话,父亲在电话中告诉妻,说还以为他的儿子失踪了。一个星期后,我高高兴兴地赶回部队,我想妻见Z我一定会和以前每一次那样,十分亲热地问长问短。可是这次,妻的脸色显然不对,一看就冷冰冰的,着实有些气入…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部队当了20多年摄影通讯员,从入伍至转业到地方,一直没有离开新闻摄影岗位。其间,除了负责向部队报刊提供新闻图片,还有不少图片在地方报刊发表。1993年10月,我脱下了心爱的军装,转业到石家庄日报社继续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石家庄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编辑部经常收到部队摄影通讯员的来稿。由于我也是军人出身,对部队来稿就多了几分偏爱,编发了不少军队支援地方建设和人民群众以不同方式拥军优属的图片。有的照片还在各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但是从众多的部队来稿中有时常发现一些问题。有的照片属于技术方面…  相似文献   

13.
流星的眼泪     
曾在孩提时代,邻家阿婆的膝盖上铺满我无尽的乐趣。就是在那苍老而又慈爱的膝盖上我知道了夜晚会唱歌的虫子名叫蛐蛐,知道了圆圆的月亮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嫦娥,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流星也有眼泪……那一晚,月亮只露出一个弯弯的小芽,不过星星却闪闪地满了天,稚气而又天真的我一边陪阿婆看星星,一边伏在她的盖上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突然,我发现了阿婆那个无法读懂的目光。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星星滑过的地方,叹了气说道:“转眼工夫就成了快入土的人了。”“阿婆,那是什么?”“流星。”“是不是那颗小星星不爱听你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谈到新闻理论时,说了些明显的外行话。在座的一位刚毕业的新闻研究生连连发笑,那音容笑貌流露着轻蔑之意。当时,我真想问那位年轻人一句:你写出过几篇象样的新闻作品?因为我知道那位长者发表的作品摞起来有那后生高。但是,话到嘴边我又咽回去了。那后生固然有可气之处,那长者似也不该论所不知。事后,我反复回味着那一幕,觉得有些话要说。前些年对两代人有“代沟”之说,也有人不以为然。且不谈是否有“沟”,但同代人之间,差别也是有的,何况一代与一代之间。用此道理看我们新闻专业队伍的现状,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15.
记得那还是在50年代后期,创刊没几年的《解放军报》正大力宣传没有我军的现代化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号召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针对当时部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军报社论强调为加强我军“两化”建设,号召每个军人利用现有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学习文化。’q时报[刊登幅漫画至今记忆犹新:一座紧闭的城门*写着“科。学技术”4个大>,一只手拿了一把钥匙奖I门,那钥匙匕写着“文化”_二字。这画寓意明白:要常提现代科学技术也。需首先提高文化水平、这正是也时军报宣传的主题思想,要每个军人都拿起“文化”…  相似文献   

16.
当兵七年,《新闻与成才》却伴了我八年。这段缘分 还得从当兵前谈起: 中学时代的我,其他功课不咋的,写作还行。每有 自鸣得意之作,总要拿给在县武装部当秘书的表哥修 改,表哥很忙,自然无暇字斟句酌,便送我一套他看过的 《新闻与成才》,说:“仔细读读这个杂志,就懂得怎样构 思,怎样表述,怎样修改,怎样投稿了。”投稿?这对于当 时的我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月亮一样不敢奢望。但是, 《新闻与成才》那精美的封面,尤其是四封反映部队火热 生活的图片和军人写、写军人的内容,对于当时名落孙 山、向往…  相似文献   

17.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18.
我党对军队、军人及军人家属的优待政策具有悠久的光荣传统,可以追溯到我军初创时期。这一政策长期得以贯彻执行,使军队与人民建立了鱼水情,使军人有了很强的荣誉感,使军人家属备感光荣,埘我军的发展壮大和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07,(1):41-41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住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  相似文献   

20.
南台 《出版视野》2005,(3):41-43
我曾在宁夏人民出版社策划室工作,搞过些策划,有的被采纳了,有的被否决了。被否决的我还不服气,写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论证我的策划有理,但无济于事。于是我有了一个深切的体会:策划是总编的事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干的。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没有发布命令的权力,参谋仅仅是个饶舌者而已。有的人可能不服气,说总编不让那么干,要听我的,早就如何如何了!总编也有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