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由中央电视台三套《想挑战吗》、江苏卫视《激情60秒》、河北卫视《电视大精彩》、河南卫视《武林风》、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才艺大比拼》、山东卫视《阳光快车道》、湖南卫视《谁是英雄》、浙江卫视《奇开得胜》八家电视频道联合发起的2006年度首届“挑战群英会”于5月1日至5月7日每晚22:15分连续七天现场直播。此次活动为中国电视娱乐界首次大联盟,八家电视频道选送的近五十项挑战项目,组成五一黄金周的视听盛宴。本文从江苏卫视《激情60秒》在2006年5月1日至5月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挑战群英会”系列节目中的表现入手,分析江苏卫视这一“…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后,万象更新。 1977年,从年初《天山的红花》《秘密图纸》《翠岗红旗》等影片的公映,《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等歌曲的登台演唱,到10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概不例外。1978年的“五一”劳动节,对于读书人而言,尤其值得回味。  相似文献   

3.
“五一放大假,七天七主张,黄金周机制已运行16次,游玩的乐此不疲,消闲的人各有高招,不管是在路上的还是在家里赖着的,都祝您:吃好,喝好,玩好,休息好,身体更好!”这是某国家级主流网站的生活频道为今年“五一”黄金周专门策划的专题版面。“五一”在目前中国大陆众多媒体的眼中似乎已变为旅游节或狂欢节,无一例外都在强调怎么用最少的票子换得最多的快乐,而非劳动节。在这个节日中,街上游人如织,店内商品琳琅满目,记者往往迫不及待地准备完成每年“五一”的两项必选动作:一是给节日消费扇风点火,提前近一个月就以大篇幅报道介绍老百姓应该怎…  相似文献   

4.
张维芳 《青年记者》2006,(12):38-38
于“五一”长假黄金旅游周期间,即2006年5月5日,在《大众日报》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极其醒目的黑体大字标题,刊登了宋庆祥同志采写的《聊城:城乡处处好风景》一文,我一口气读完,备感亲切,深受鼓舞!这篇通讯文字不算太多,篇幅不算太长,但分量却很重。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了聊城  相似文献   

5.
《岩松看台湾》从7月11日起在“东方时空”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由《台湾印象》和《台湾人物》两部分构成,每期约25分钟。《台湾印象》以记者现场报道为主,带观众走进台湾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路线囊括了从北到南的台湾主要城市,涉及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台湾人物》以专访岛内政治、文化、经济名人为主。两地媒体的成功合作可以说是做到了两岸“三通”,媒体先行。  相似文献   

6.
彭艳 《声屏世界》2008,(1):39-40
《购物街》首次和观众见面是在2006年“五一”黄金周。节目的播出效果出乎栏目组的预料,播出的7天时间里,节目收视率在经济频道一直名列前茅,黄金周结束时全国还有近万个家庭继续报名要求参加节目的录制。观众的热情让制作方迅速调整计划,从8月10日开始将其作为一档固定栏目在每周四晚7:30播出,时长1小时。《购物街》何以能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游戏理论入手,尝试分析其成功运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国际新闻界》今年第2期发表了方汉奇先生的《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一文 ,回顾了百年来美国记者有关中国的报道。方先生对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部分历史时期(1949年以前)的作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们是“爱”中国的 ;而近二十多年来 ,美国记者是“妖魔化”中国的 ,是“恨”中国的 ,由此构成了百年来美国记者对华的“爱恨情结”。从这篇文章来看 ,美国记者的“爱恨情结”是继时性的 ,是先爱后恨的 ,而不是共时性的 ,不是爱恨交织的。读至此 ,不禁令人生疑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 ,中国四分五裂、兵连祸结、政劣…  相似文献   

8.
五一“黄金周”过后上班的第二天,省记协举办了“培育和拓展广播市场座谈会”。省和各市广播电台十几位“一把”台长聚首沈阳,共商在新的条件下培育和拓展广播市场的大计。本刊记者用“录音笔”原原本本记下了台长们极富“含金量”的真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06,(6):27-27
《办报参考》2006年第二期转载《青年记者》的文章《我的“三冷”采写方法》。 文章说,“冷静”、“冷峻”、“冷处理”,是记者在某些情况下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各方好评,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对湖北日报这样深入基层采访,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要综合起来予以公开报道。2月以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了《坚持“三贴近”亲近老百姓湖北日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受欢迎》的文章;新华社播发了肯定这项活动的通讯《贴近人民才能不忘人民》;人民日报发表了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文章《贴近些,再贴近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记者走基层贴近百姓心》作了报道。此文对“记者走基层”等“三贴近”系列报道,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作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11.
《第一报告》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2004年1月1日开播的一档新闻直播栏目,每天12:00~12:40播出。《第一报告》栏目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口号,采用主持人、记者和听众三方互动,即时提问、现场播报和相机评论相穿插的形式,扫描式报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刚刚发生、正在  相似文献   

12.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4.
4月优异策划     
《青年记者》2010,(9):25-25
《哀玉树》/总策划王更辉、黄灿,《南方周末》,2010年4月22日 简介:4月21日为纪念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遇难者的国家哀悼日,4月22日《南方周末》推出6个版的《哀玉树》特刊。特刊包括“悼”、“担”、“救”、“生”、“伤”5部分,包括编辑部评论《用我们的目光照亮他们向天国的路》、该报记者采写的《喇嘛救援队:  相似文献   

15.
刘丽 《新闻世界》2011,(11):18-19
本文对8月12日至9月23El的《记者走江淮》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目前《安徽日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宣传报道上具有的三大特色:一、从信源看,宣传工作面向全省开展;二、从内容设置上看,多做“视角下移”的典型报道;三、从写作手法上看,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使得栏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国务院决定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从此我国有了“双休日”。1999年国务院又决定增加我国公民假日时问,全年达到114天,占一年365天的31.2%。从去年10月国庆长假到今年“五一”期间,假日消费市场出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空前“火爆”,于是引出了“假日经济”的话题。常州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总编辑张建平曾针对“假日经济”的出现,进而向各台的编辑记者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做好“假日新闻”这篇文章,更好地为“假日经济”宣传服务?  相似文献   

17.
被人事部、民政部追授为“为民模范”荣誉称号的周国知的事迹感人至深。2004年7月,《恩施日报》组织4名记者赴椿木营乡,沿着周国知的足迹,寻求“国知精神”的真谛。所见所闻,记者写成了21篇新闻故事,从8月12日起陆续在《恩施日报》刊出。之后,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相继转载,中国求实出版社出版了《为民模范周国知》一书,引起了读者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8.
余慧敏 《青年记者》2009,(20):78-79
1908年7月,胡适成了《竞业旬报》的编者和记者,从第24期起,胡适接任主编,到1909年1月22日第40期因病终止。①《竞业旬报》呈现出新闻纸和杂志兼具的特色:其栏目囊括“社说”、“时闻”、“词苑”、“时评”、“小说”、“谈丛”、“金玉良言”、“闻所未闻”等。  相似文献   

19.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08-109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6年4月11日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质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章晓华 《新闻世界》2012,(11):45-47
2012年7月29日晚,央视品牌栏目《焦点访谈》的《男科门诊的秘密》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方面,观众对于医院男科门诊现状的混乱表示愤怒和抗议;另一方面,众多业内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从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道德角度对记者报道的失范进行口诛笔伐。实际上,“茶水发炎”事件并非“新闻”,而此类“钓鱼执法”式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本文以“茶水发炎”事件为个案,从媒体和记者角度分析该事件中二者是如何筛选事实以说明观点从而模糊新闻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对陷阱式新闻报道滋生的原因与利弊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