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说:“脸天天要洗,地日日要扫,只有天天洗、日日扫,才能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管理论上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当今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却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当前的情况非常复杂,少数干部、群众对批评报道的承受能力有限;少数新闻工作流于形式,采访不够深入。思想水平肤浅,奉献精神不够,置党性原则于脑后,有的甚至出现背叛党的事情;进行批评报道时,不少采访对象不予支持、不配合等。因此,要开展公开的、广泛的新闻批评更是难上加难,而批评报道的困惑和艰难之处,正是批评报道要超越和突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陈江苹 《视听纵横》2002,(3):105-105
新闻批评是指新闻记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社会丑恶现象。目前新闻界在进行批评报道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已经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和倾向。记如何加强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把握,已经成为新闻批评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康鹏 《青年记者》2006,(14):66-66
对于采写批评报道的记者来说,最令人头疼和烦心的事在于:批评报道刊出后,新闻事实和一些细节都没有什么问题,稿件中也不存在一些刺激性的容易引发问题的表述,可被批评对象却置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于不顾,和记者胡搅蛮缠,一口咬定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或是通过种种手段给媒体和记者施加压力。笔者一次因采写批评报道而引发的经历,令记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几年前,我到某消协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一名患者到济南某大医院一专家处求治一种疑难杂症,花了不少钱病情却不见减轻,以后这名患者无意中从该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给…  相似文献   

4.
李瑛 《传媒观察》2013,(2):61-63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三维度分析法为理论基础,从文本、话语实践过程、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对《纽约时报》关于“中俄否决安理会对叙利亚制裁议案”的报道进行批评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看似客观、公正的外媒新闻实则隐藏着各种权利和意识形态意义。通过对新闻语篇的批评分析,提高对外媒新闻批评意识,增强语言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唐崇维 《东南传播》2012,(9):163-164
《楚天都市报》一方面强化传统批评报道,对社会违法乱纪现象进行不遗余力地批评,另一方面,《楚天都市报》的批评报道也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可以说批评报道将是楚天都市报的重点方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报道,这对楚天都市报无疑是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6.
20年前,我在北京日报工商部当记者时,部门曾作出一项规定:批评报道,字数乘三。也就是说,当时在考核记者定额时,写一篇1000字的批评报道,等于3000字。 如此规定,说明一个道理:批评报道难写,政策鼓励记者去写。尽管如此,记者们对批评报道仍有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7.
按照新闻报道惯例,往往是对反面新闻进行舆论批评监督,对被报道对象进行曝光。可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舆论批评监督的大环境所限,加之各种原因,也经常出现记者冒着风险采访,到了发稿时,稿子却不明不白地被枪毙的现象。于是这条批评报道不了了之。然而,笔者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反面新闻舆论批评监督曝不了光时,进行正面报道,其效果远远超过了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新闻商品化概念的提出及传媒运作方式的转变,舆论监督越来越被视为传媒的热点,批评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利器,担任着激浊扬清、扶正去恶的重要角色,但批评报道工作开展的难度却很大,引发的新闻纠纷及官司也不少。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但是是否对其进行批评揭露以及事实环节的把握却是主观的,因此,记者和编辑在批评报道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心理选择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0.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11.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记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报道刊发后,被批评单位既不通过媒体说明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方案,又不肯主动改正错误,甚至当记者找上门做进一步深入采访时,以种种理由推托,避而不见,使报道陷入僵局。  相似文献   

13.
朱巍  晓琳 《新闻爱好者》2001,(10):16-17
目前,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官司已渐呈上升趋势,记者或媒体成为法庭被告的事已屡见不鲜。当然,打官司并不意味着原告有理。但是,官司打起来,总会给记者和媒体带来根多麻烦,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悉,全国的新闻官司10年间已达5000多起,媒体败诉率达30%以上。新闻媒体因刊发批评报道吃官司甚至败诉,不仅削弱了批评报道的战斗力,而且损害了新闻媒体的信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在批评报道的采写中避免新闻官司呢?我们结合采写许昌市邮电局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的一组批评报道的实践,试…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是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但做批评报道难是学界和业界所共知,地市报由于所处的人缘、地缘因素使其进行批评报道更是举步维艰。本文以地市报为研究媒体,试图探求地市报批评报道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消息源在新闻报道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新闻批评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新闻批评的一些特点,以及对所批评对象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一些报道为了保护消息源将其匿名。这种特殊使用也会导致一些问题,记者在处理时应进行更加全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舆论监督载体的批评报道,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批评报道的质量,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功效。例如:记者在报道中的角色,即记者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批评报道越多越好,要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就得靠"曝光";认为舆论监督极容易引发纠纷和官司等。  相似文献   

17.
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记者对社会的监督,其最常用方法、最有力的监督就是批评报道。有人称,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有财产万千, 更有性命关天。由此可见,记者对于一件事情的报道所能带来的后果有多大。记者报道的“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批评报道是不是每件事都能进行报道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记者在对某些问题进行批评和揭露式报道时,如果批评报道一旦有误的话,其后果将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记者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各类批评报道在各级媒体中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批评报道记者容易出名,但稍有不慎记者也会惹上官司。近些年因为媒体刊登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事件屡有发生。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新闻官司已经发生上千起。陷入官司中的新闻媒体和记者常常被拖得精疲力竭,有时还落得灰头土脸。事实提醒新闻工作者,在法制社会环境中,新闻媒体不仅要勇于开展舆论监督,还要善于开展舆论监  相似文献   

19.
价值范畴是对事物满足某种需要的功能的概括。价值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相对性。社会行为的显著特点是目的性和选择性。所谓选择实持上是价值的发现、选择与发扬。所以,任何社会行为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所谓新闻批评价值,就是体现在被批评的新闻事件、事实中的一种满足受众和社会正义或正当需求的功能。这种功能越强,新闻批评价值越大,批评报道就越能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说,新闻批评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批评报道的成功与否。探讨新闻批评价值,对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保证新闻批评的有效性,提高批评报道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洁 《传媒观察》2003,(2):49-50
当代媒体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所开展的批评报道的实践,对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体系的重构、法律社会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批评性报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部分记者没有完全理解批评性报道的规律,批评性报道本身也存在不足。笔者在工作中感到,一些批评性报道在情绪表达上,存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