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加人民网的访谈时,一位网友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一定别受误导,累到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一位网友说.听说院士喜欢打牌.输了还钻桌子,袁隆平说是的.晚上有空时经常打。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向 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人员和集体颁奖。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签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向首次获奖的吴文俊、袁隆平同志颁奖。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经多年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而成为闻名遐尔的“杂交水稻之父”。而今,他的“优势杂交”又向新的领域延伸——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研究水稻的优势杂交为毕生事业,历来与资本市场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荣获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袁先生获奖前后,我有幸于1月16日、2月19日和22日三次采访了他。 记者和院士交朋友 曾有人说,袁隆平很难采访。然而,作为一位与他相交30年的朋友,我却知道平易近人的袁隆平院士无论是对记者、对干部、还是对农民都很友好,只要抽得出时间,他都会热情接待。 作为新华社湖南分社长期从事农业报道的记者,我长期把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为采访基点,从70年代开始,就在  相似文献   

4.
新闻人物     
周前,在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江泽民向吴文俊和袁隆平颁发由他亲笔签发的奖励证书和奖金每人500万元人民币。 吴文俊院士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他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在水稻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采访时就与袁隆平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八百里洞庭到湘西山区,从长沙东郊的试验田到海南岛育种基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袁隆平先生从安江农校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功勋科学家”,在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中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他先后获得国务院特等发明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多项国际大奖,几乎每年都有新品种或研究新成果出现,在他和他的周围经常有新闻发生。我对袁先生身边发生的重大新闻及时采写,前后发稿数百篇。多年来,我因为报道袁隆平,曾多次获得新华社和省里以及…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的袁隆平,已经拿遍了除“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几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名誉。然而76岁的袁依然保持着“中国最著名农民”的本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6,(3):I0001-I0001
这是一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人物摄影作品,拍摄于2004年3月间。当时,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海南某研究中心基地大院里观看助手们的象棋大战,他并不是像人们直觉中那样“观棋不语”,而是有些着急,“反客为主”,替其中一位挪动棋子。这样饶有情趣的一瞬,表现了从事科研事业之外的袁隆平本色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孙敏 《档案时空》2001,(5):39-42
从湘西南一隅的安江农校健步走上国际领奖台的袁隆平,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老百姓将他的名字与邓小平相提并论:发家致富靠邓小平,解决吃饭问题靠袁隆平。赞誉之高无以复加。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誉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了国内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2000年一家知识产权机构评估袁隆平的无形资产总值高达一千多亿元人民币,在国际上与名声显赫的美国电脑大王盖茨齐名。  相似文献   

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沙电视台在组织重大采访和创优时.高度重视“预”即事前精心策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今年获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长消息:《长沙袁隆平等十多位院士成为科技知本家》由于讲究策划.在报道袁隆平的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确实有感可发。  相似文献   

10.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经典之言,是他作为一名院士的成功之道. 什么是大地?对科学家来说,人民就是大地,实践就是大地.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妙笔生花;只有扎根基层,新闻作品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1.
3月1日上午,在国务院三峡办一个简陋的会议室里,一个简单的赠书仪式正在举行,是国务院三峡办和三峡出版社向三峡库区移民捐赠《农民增收百种关键技术丛书》的一次很有意义、很赶时节的活动。这百种丛书,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水稻种植专家袁隆平等领衔主编,充分地考虑到  相似文献   

12.
袁隆平,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目前,我国每年收获的水稻,有60%源于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口,相当于整整三个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3.
袁隆平院士利用科技档案找数据,成功地把作物杂交优势应用于水稻生产,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产量,取得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从1976年至今,全国累计推广杂交稻38亿亩,增产粮食400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创新——专访李幼平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淀积文化,服务大众——对图书馆及其功能的理解 初见李幼平院士,老先生就兴致盎然地同我们谈起了他对图书馆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就是八个字——“淀积文化,服务大众”。李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本科时他就酷爱读书,至今还对在南京图书馆的阅读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当时的南京图书馆就在我们宿舍的旁边,我经常在那儿看书。南京的冬天很冷,图书馆里有炭火,我们学生早点去,抢个位置,既可以看图书馆藏的好书,也可以在那儿做功课。”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汇报的记者,我有幸多次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走近了一个个感动中华大地的“时代先锋”。他们是用真情传播真理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员方永刚,致力解决世界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心为民的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痴迷于发明创造的测绘专家刘先林院士,抗日爱国名将冯玉祥之女、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四川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  相似文献   

16.
<正>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让中国人的碗装中国粮食”,他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将生命化作稻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和“天府粮仓”结下了深厚情缘。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候,水稻专家袁隆平到安徽指导高产水稻种植.自然,有关媒体记者闻讯也随往报道.七十多岁的袁隆平在有关农业人员陪同下,来到稻田田埂上,他一边仔细查看着稻穗,一边向身边人员讲述着有关技术问题.而电视画面在记录这一切的同时,将另外两台摄像机拍摄袁隆平的镜头也摄入画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近日提醒:“中国软件业不可以照搬印度模式。”印度软件产业近年来的崛起引起国人注意,中国软件业出现“学习印度”的呼声。但近日倪光南指出,印度发展软件业的经验,如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大的软件人才队伍、先进的软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确值得中国学习。但同时必须看到印度仅仅在软件的外包加工上称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大国。一是印度在全球软件产业所占的比重很低。2001年印度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只占1.6%,与第一位的美国42%相差极大,也远不及欧盟和日本。二是印度的“软件出口”不是产品和…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26日,“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王选奖基金管委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关村方正大厦召开。会前,王选院士的夫人陈塑镓老师会见了王选奖基金管委会的全体成员,她说,“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申办“王选奖”的过程我都知道。王选这个人一直很低调,起初他很不愿意。他就是那样的脾气,认为事情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功劳不可以归他一人。前几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需要住院治疗,医生又不让出来,你们提了几次(想见他),他是很想见见你们的。第一届“王选奖”颁奖他也来不了,只有书面表示祝贺了。你们之前提要把“王选奖”办成与“长江奖”、“韬奋奖”一样影响力的奖项,王选就说了,那两个奖影响巨大,“王选奖”怎么可能与之并列呢?我到不了那个水平,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大家有决心办好这个奖项,王选很安慰了。谢谢大家!”会见后,陈老师还陪同大家瞻仰了王选院士生平陈列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心武为标题挑毛病1993年10月8日,上海某报出现这样一条标题:《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首添汉语教授》。一般读者看不出这条标题有什么错,而作家刘心武却挑出了毛病。他在一篇,“随笔”中指出,“汉语教授”的说法不确。理由是:一、消息中没有说出这位“汉语教授”是谁;二、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院士评定,严格地说,院士不好称为“评委”。该机构的院士是终身制,死一位方可补一位;而现在18位院士无一在1993年逝世,怎可能“增添”出一位来?三、退一万步,就算今年添了一位“汉语教授”吧,那也绝非“首添”,因为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早在8年前就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92年他还担任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执行主席,也就是说,瑞典学院院士中早就“首添”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