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是你们的一个新朋友,喜欢摄影这门瞬间艺术,也是因为它我才认识了贵刊。读了几期《新闻与写作》觉得耐看,有品位,尤其是贵刊的“来图求解”栏目给我印象很深。特寄此照,希望得到专家的点评。这张照片我命名为“感人的岂止是音乐”,拍自一个露天的文艺演出现场。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最能触动人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2.
当兵第三年的一天,连队文书将全班新兵的邮件交给我,我这个新兵班长发现新战士叶凤德家里的包裹单内装何物一栏写“新华词典”。我找小叶了解,才知小叶的文化基础不牢,母亲为了使儿子尽快提高文化水平,便寄来一本“新华词典”,并在字典的扉页上附着一首“知儿文化低,字典寄给你;愿你随身带,常拜无言师”。我凭着自己平时看报积累的一点敏感,认为临近春节,父母给千里之外的儿女南吃穿的多,而小叶的母亲却奇来一本“无言老师”,多么鲜明的对比。于是,我立即写了一篇《一件“特殊”的包裹》的稿子。寄出不到10天,《福建日报》、…  相似文献   

3.
还记得那是三年前的深秋,我写下了第一篇有关河北音乐广播的文字——《我和音乐广播在一起》。那时候,我刚刚来到这里不到两个月。如今,来到了三年后的今天,日子仿佛是在飞行中度过的。忙碌中突然停下脚步回眸,才发现,走过的那条路已经望不到尽头。如果,让我给这三年时光一个形容词,我会选择温暖。如果给现在的我一个形容词,我会选择幸福。  相似文献   

4.
一部好书既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长人的智慧;也可以使人弃恶扬善,令我们的社会日臻走向完善。时下,就有这样一部好书出版,这就是辽海出版社近日推出的由陈四益作文、丁聪绘画的《世相写真图》。该书展现给读者的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民生的“浮世绘”,那如珠的语言、传神的绘画,使人百读不厌,百看不倦,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这部由黄苗子题签、萧乾代序的图书,包括了陈四益、丁聪二人合作17年以来的全部作品。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作品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内容划分为雌黄月旦之什、乐府咏歌之什、附庸风雅之什、寓言譬喻之什等…  相似文献   

5.
《热血之歌》观后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陈开我看过一些音乐电视片,其中有不少好的,我感到清新隽永的、温馨的,使我沉思的,甚至忘情的、然而没有一部像《热血之歌》这样,使我感到辛酸。振奋、而更多的是对祖国对民族的忧患。10集片子中的10首歌,大都是我熟...  相似文献   

6.
韩泽同志: 承蒙惠赠您近期出版的著作《说听之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甚谢。在这个集子里,我读到《〈农村节目〉一年回顾》一文,不禁回忆起:六十年代初,江苏电台《农村节目》作了一番改革,引起全国广播界的关注,《广播业务》杂志为此组织了一年时间的讨论。当时在云南电台工作的年轻的我,曾写稿参加研讨。于是我们开始有了“笔墨之交”。如今我细读了您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发现有关农村广播宣传的文章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您在前言中谈到,1950年就跨进广播界的大门,“可说是一生许给广播了”。我  相似文献   

7.
福建日报原总编辑黄种生在《说“缘”》一文中,引用过一个统计:“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照此说法,我与黄种生同志是挺有缘分的:我刚分到福建日报社,就跟他同住在一个院楼;后来在文艺处主编《生活窗》、《潮声》版,则是在他直接领导下办的;  相似文献   

8.
经济日报是倍受读者青睐的一份报纸,她时刻盯住新闻“消费”市场,每张报纸都是“满汉全席”,以独特的风格,让新老读者为之叹服。而“店”大不欺”客”,则是笔者对《经济日报》最深的感触。《三分之一的呼唤》最初是我参加省优稿件评比的评论,谁知在州里初评时,落选好在手头还有一份推荐打印件,便投给经济日报。1987年2月18日,该报在  相似文献   

9.
修《永乐大典》乃朱棣控制文人、改造文人的“修人工程”;《文献大成》不符合“毋厌浩繁”旨意的原因是客观上主编的投入不足,主观原因是解缙的文献思想没有“毋厌浩繁”;要分清哪些人参与《永乐大典》的编写班子,要将《永乐大典》的编写分为三个阶段:《文献大成》编写阶段,重修筹备阶段,加速编写阶段;注意永乐四年加大力量重修《文献大成》;重修《文献大成》值得大写的人物是陈济;解缙对重修《文献大成》的作用有限;《劝善书》颁行于永乐五年十一月癸丑,被录入重修的《文献大成》,此事可见《文献大成》修纂分工严密;《永乐大典》之名在在重修《文献大成》成书之前约十个月已有之;《永乐大典》修书时间为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十一月,而不是“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永乐大典》成书时间存在“非五年说”、“六年说”、“八年说”等异说;存在永乐年间重录一部《永乐大典》之说。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用26日的《人民摄影糊第五版,以三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我拍摄的摄影报道—一《妈妈和我们欢度除夕》(一组五张),反映了青岛市大麦岛村的妇女部素爱,舍弃工作和家庭为22名弱智儿童撑起一个温暖的家的感人事迹。然而谁能想到,这组登上摄影专业报的摄影报道,竟是用一架普通的傻瓜相机拍摄到的。去年春节前夕,我了解到几个较好的报道线索,有出国参加画展的农民画家;有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残疾青年;有一个为22名弱智儿童撑起一个家的好人妈妈等等。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去采访,因此我决定从中选择出~个最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近读美国人L·桑戴克所著《世界文化史》一书,在该书第一篇第三章音乐与跳舞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文化程度最低的民族对于音乐才能(capacity)却常是较高,野蛮人最易为音乐所感动。因为音乐刺激他们可以使其想像力达到一个最高的程度,有时还可以引起其生理上的疼痛,或使其生病,或使其一连数日不适于工作。例如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接下来是译者加的一条小注:“扶桑氏原文应译为孔子为闻韶所感动,所以三月不吃肉,今照《论语》原文改正之。”(L·桑戴克著《世界文化史》,第3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版)  相似文献   

12.
许军 《军事记者》2004,(3):69-69
有人说,业余时间是“生命的三分之一”。对这么宝贵的时间,不认真开发利用岂不可惜?况且,时间不像钞票可存入银行,随时取用。它只能伴随人的生命不断逝去。为使这“生命的三分之一”不白白浪费,我给自己规定,每天的8小时以外写作一页手稿,将当日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所想、所体验的新事物,或生活的轨迹、生命的感悟记录下来、表达出来,数十年  相似文献   

13.
“桃李遍天下!”如果要我用最想说的一句话来评说《解放军报》,我就只说这一句。此言之可立,我想是无须论证的。而我又想,这桃李之情,唯察之者方感其有、其贵,且当叙之、颂之,以发扬光大;感之愈深、愈久,畅叙之心、颂扬之愿愈切,而存此切切之愿的,必莫过于桃李。我是这万千桃李中的一株小树。1970年8月,我被从生产部队调到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工作。“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弱冠重荷,童子扶犁。信“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之理,借春风于远道,期期细阅军报新闻业务刊物《先是《解放军报通讯》,后改为《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4.
杜渐坤出任《随笔》主编,他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点随笔类的文章。而我对于随笔类的东西偏偏十分地强调自己独到的见解,总希望自己随心所欲地从笔尖流出来的文字是完全个性化的。渐坤索稿甚紧又勤,无奈之中,便敷一篇寄去,寄出后又觉欠妥,没想到渐坤兄海量,竟能容纳。后一连发出了我的多篇这类文章,不仅使我胆大起来,而且令我由此相识众多天南海北的新朋友。最近,我重读《吕氏春秋》,又有一些新的感觉。便忍不住找出从前读时作的一些笔记,两者合在一起再看看,便看出别一种情绪,就有要把这种新感受整理成文求教于方家匡正的欲望。而刘硕良先生多次要我能给他一些“支持”。倒是我一直感到自己与刘先生“隔行如隔山”无以沟通为愧。刘先生得知我在读《吕氏春秋》并有些“闲话”成文,特电话相约。这倒叫我有些恐惶起来。好在刘先生也是一位大度之士,能相容我的“胡说八道”,我便也只有借刘先生之名而招摇过市了。愿海内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一天,我请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叶圣陶先生给我讲讲“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政治背景”。叶先生略一沉思,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问了一句:“你学过《共同纲领》吗?”我说:“来北京以前,在上海联合出版社脱产学习过几天,一些重要条款还能背。”叶先生笑着说:“背倒不必。要紧的是读懂,弄明白,记住大意就可以了。现在我来考考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1日,报社安排我参加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齐长城徒步考察采访活动”,当时心里有点“悬”:一是对这种考察报道没有搞过,心里没谱儿;二是此次参加的媒体有21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派的都是“高手”,担心自己写不过人家;三是怕身体受不了,掉队。经过16天采访,自己觉得还可以,至少没丢份儿。现在回想起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有很多事情确实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元旦,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上开辟了新专栏《特快专递》。编辑部对《特快专递》栏目的稿件要求比较高:一、必须是当天新闻;二、必须是比较重大的题材;三、必须是消息;四、必须是本报记者独立采写,有“独家新闻、独家报道”的内涵。一年来,这一独家报道型的专栏绵延不绝,并时有高潮,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天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记者部作为这一栏目的主要供稿部门,对《特快专递》有以下三点认识。一、给版面以翠绿的亮色。人民日报要闻版,重大新闻多,有了《特快专递》这一栏目,版面上宛如多了一块春意盎然的“绿地”。《…  相似文献   

18.
有人向我建议,说《新乡晚报》办公条件够差的,那里一定有东西可写。我去了。从到那里之日起,就深深的意识到,若不能将《新乡晚报》,将编织《新乡晚报》的人的酸甜苦辣介绍给读者,我会久久的感到不安。从1983年3月1日,《新乡晚报》第一次笑微微地与读者握手算起,迄今她已经三岁有半了。三年多的时间,孕育她的人拖“儿”带“女”,搬家四次。若单是易址,多些迁徙之苦,也没啥。令人心疼的是,每搬一次家,总要从这个完整的躯体上割下一部分,寄到别人篱下。四次搬家,办公点分成了四处。所谓的大本营,即总编和几个主要业务部所在地  相似文献   

19.
当1994年第4期《新闻界》杂志寄到我手中时,不觉这本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期刊,已走完了十年的历程。十年来,我一直都在自费订阅这份刊物,她给我提供了学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精神食粮。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为《新闻界》取得的成功而祝福,为刊物的发展而高兴。希望《新闻界》来年扩版后,更具四川新闻专业刊物的特色,使她办得更活更好。由于这本刊物起到了良师益友的作用,来年我还要继续订阅它。我对扩版后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参考。希望《新闻界》继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加强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方面,花更大气力,…  相似文献   

20.
第三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已在全国各地展开,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浪潮澎湃。为了给这一运动推波助澜,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得更烂漫,《新华日报》从三月起开辟了《文明新风拂面来大江南北春烂漫》专栏,借以报道全省各地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最新消息,我认为好得很!读罢三月二日与三日该专栏的十一篇小文章,我真感到文明新风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