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下旬,一个在古都南京的博物馆举行的小规模“实验空间现代艺术展”,因当地媒体一篇名为《女生自拍下体图片在南博展出》的报道,成为一则“热闹”的社会事件,该作品瞬间变成展厅的焦点,不少当地居民闻讯前往博物馆一观究竟,经网络传载后,一时间在网上网下引起关乎道德的激烈讨伐与谩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尽管博物馆人早已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写在自己高扬的旗帜上,自觉地将博物馆视为社会发展的工具,但博物馆不过是代表着过去,博物馆是消解历史和艺术的场所一类的疑虑和批评并未平息。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道德的判定尺度迥然不同,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常识。跟用“博客日记”和“数码照片”去冒充艺术相比,以道德的名义去戕害艺术,无疑是一种更加危险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审美、历史、文化现象思考的博物馆陈列一、博物馆陈列的“分离”功能。所谓“分离”,即:实现一种生活环境与艺术欣赏环境的划分与引渡。英国美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有一段话:“艺术把我们从人的活动的世界带到了一个审美的狂热世界。一时我们脱离了人的趣味;我们的期待和回忆被抑制了。我们被高抬到超出生活之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社区、社群作为社会的产物,其基础单位都是“人”,社区、社群的天然属性中具有“包容”的涵义,组成社区与社群的正是一个个“多元”的“人”。发展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重点应在于“和”,即“多元组成要素”的“和谐友善参与”;而研究与发展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重点在“包容‘不同’而求‘同’”,即“寻找共性交集”。当下的博物馆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与责任,研究梳理并积极构建博物馆与社区,社群间平等、尊重、友善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普拉多,有着数量惊人的绘画、素描、雕塑、装饰艺术;在普拉多,众多伟大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精品汇聚一堂;在普拉多,人们感受、欣赏着一幅幅艺术长卷。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是集美学与历史于一身的博物馆,被人们称作“大师名作博物馆”、西班牙王国第一美术馆。西班牙人如此自豪地宣称:“想要充分了解提香、波提切利、鲁本斯,就必须到西班牙来;想要给予西班牙绘画正确的评价,只须留在普拉多。”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国际博物馆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这是自1992年国际博协开始为博物馆日赋予主题之后的第18个主题。主题的内容,体现着博物馆人对博物馆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对博物馆发展远景的把握。纵观历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从“博物馆与环境”到“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再到“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所关注的内容和侧重点都在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2009年惶恐不安的“猪流感”之春,有一部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暴行的电影《南京!南京!》也引起了中国舆论的骚动和冲突:一方照例是高深的抽象派,对其“人性高度”或艺术深度大加赞赏;另一方则简单直接地贬斥这种编造屠杀者的“人性”故事乃中国人的二次耻辱,甚至谩骂为“汉奸电影”。  相似文献   

9.
一、博物馆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所谓博物馆教育是指博物馆运用文物标本向大众实施的教育工作。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并驾齐驱的,其指导理论是教育学和传播学。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博物馆的原理是“传播”。因为“传播学研究人与人、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是怎样借助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方式,直接和间接地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传递、接受和反  相似文献   

10.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国际情协澳大利亚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唐·麦克迈克尔在国际情协第四届亚太地区大会上所作重点报告的讲稿。在该文章作者简单回顾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历史,简述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方法。然后,他提出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概念,即它非一般知识性教育,而是一种特殊的、鼓励人们参与干部社会重大问题,改变人们对社会的看法的一种教育。此外,作者还分别就自然历史、文化历史、艺术、科技及社会历史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目标作了分析和论述。作者所列举的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及苏联的一些成功的博物馆展览及其在博物馆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努力给读者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博物馆》2009,(3):44-44
“造像艺术”是青海省博物馆举办的青海藏传佛教艺术专题展览,于2001年5月开展。佛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该展展出了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历代不同质地的精品佛像一百余尊。  相似文献   

13.
艺术已成为现代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凭借。博物馆收藏着众多的历代艺术珍品,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美的历程;博物馆不仅通过精心的艺术设计展示各类古代文物和当代艺术作品,而且古典和现代元素兼具的博物馆建筑自身也成为巨大的艺术作品日益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经由收藏、创造的艺术发挥着“美育”的社会功能,承担着完善人格、增进和谐、助推发展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艺术具备一切艺术共有的美学特征,它也有自身独特的本质和规律。首先在内容方面,博物馆艺术通过历史遗存的实物和自然标本揭示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描绘出一条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美的历程。博物馆艺术用静止的立体的画面反映生活(历史的与现代的),虽然它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性格、命运,但它内在的表现对象永远是人——世世代代的历史创造者。即使在自然博物馆中,观赏者也会由于神秘的大自然被人类所掌握而感到人类的本质力量的伟大,感到美,感到激奋。人,在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应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中心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所以,博物馆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高举为人民服务的旗帜,通过博物馆各种周到的服务,不仅使观众能更好地从陈列展览中受到启迪,也能从我们的服务中受到感染。人的服务扩大了陈列展览的教育功能,而这种教育功能又因为人的服务得到升华。这种相得益彰的效应,对提高博物馆的整体素质,成为高水平全方位的教育基地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化、资源数字化的今天,博物馆该扮演何种角色引发了博物馆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无论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感受到压力与危机的博物馆人,似乎都高举“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旗,高调地去迎合社会,以为这样便可化解因剧烈变动的世界带给博物馆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博物馆与社会的交流应该基于什么原则?是在坚守博物馆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还是以社会化来消解博物馆的专业化?所谓的博物馆社会化是否正在或者将会泛化博物馆、虚化博物馆学?本文将通过历史的考察、理性的思辨,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地回答,以期为全球视野和信息、交流技术飞速发展的语境下,当今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所面临的挑战,做些许抛砖引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博物馆》2009,(3):20-22
1953年1月1日,辽宁省博物馆(当时名为东北博物馆)甄选馆藏古代艺术精品举办“伟大祖国古代艺术特展”。东北博物馆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成立于1949年7月7日,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该展是东北博物馆期间举办的最重要的特展之一,适逢国家“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起步之年,观众参观踊跃。  相似文献   

18.
英国首相卡梅伦主张的“大社会”理念,给英国博物馆界带来令人关注的挑战和机遇,此文探讨了英国博物馆界在与此相关的背景下该如何发挥社会作用,引起社会变革这一论题。德斯蒙德通过司法博物馆/NCCL的实践提出“博物馆共和体制”概念,主张调整博物馆结构,创建附属于博物馆的教育子机构,以便能在整个业界共享资源并标准化地推施博物馆的教育计划、学习项目。这种模式需要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合作,融合私人资金和公共资金,依靠志愿者人际网络来运营等。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 ,世界博物馆发展最强劲趋势是其教育功能的不断加强 ,作为博物馆教育众多研究成果之一 ,博物馆教育的艺术性 (或艺术特征 )正逐渐被博物馆界认同 ,“博物馆教育是一门艺术”的宣言时常出现在博物馆的有关论著中。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包括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内 ,对博物馆教育艺术特征的认识未必一致。坦率地说 ,如果仅仅因为陈列展览讲解的发声、语调、仪容、姿态等方面移植某一种或几种艺术的方法就断言博物馆教育是一种艺术的话 ,未免过于单薄 ,甚至狭隘。因为这些内容也许基本上属于技巧的范畴。所以 ,对博物馆教育艺术特征的理…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博物馆在展览展示中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藏品进行互动表达与语言转化,使观众从“观看”传统艺术转化为“体验”传统艺术,这种藏品展示与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方式巳成为我国博物馆展览展示创新的趋势。基于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及大众审美心理的相互结合,开发了VR皮影戏“田忌赛马”互动体验软件,该软件是皮影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所构建出的兼具体验性与交互性的皮影展示系统,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又保留了皮影戏本身的特点。实践证明,科艺融合可以为濒危的皮影艺术传承发展、参与全球性话语书写与文化形态建构提供特殊通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