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节,解放军报社高级记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江永红同志是从我军基层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军事新闻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对江永红同志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新时期军事记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石翼 《军事记者》2001,(1):17-19
在当今军事新闻记中,高级记江永红是公认的一把硬手。随着他的新闻作品频频出现和在军内外连连获奖,许多读和新闻界同行迫切想知道他在军事新闻写作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其实,任何新闻作品的成功,都往往缘于作在选材和表现两个方面倾注的匠心。这里,我想仅就江永红同志在新闻选材方面的特点作一点初步的探讨,就算我学习江永红新闻作品的一篇粗浅体会吧。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龙君、熊忠辉报道:11月8日,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主办,解放军报、军区军兵种报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高校新闻院系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江永红现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曾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从一个炊事员到高级记者,江永红奋斗在军事新闻战线,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采写特色。他或他与同行合作采写的《“蓝军司令”越练越狡猾“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老山有个孙干事》、《孙铁锤传…  相似文献   

4.
韩玄 《新闻世界》2013,(9):275-276
著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江永红同志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本文对江永红同志一些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军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去做好军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操作和技术的角度,新闻写作有许多考究。在此方面,“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著名记者江永红的作品提供了上佳的范本。走进《兵戎走笔——江永红新闻作品选》的语意空间,悉心体察铅阵脉络间的深情厚意,聆听作者的蓬勃胸音,依稀可辩“淘金、扩编、拼接、挖掘”的佳例与轨迹。而这一切,正是我们长期寻找的新闻写作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6.
第一眼见到江永红副总编.感觉真是亲切,不仅是因为他身上笔挺的绿军装,更是因为他温和的笑容.还有一口浑厚、略带湖北口音的普通话。采访的过程中,他只要说到高兴处就会显出孩子般的天真,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将军记!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2,(10):57-58
解放军报新闻培训班从7月10日至26日进行了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阶段,解放军报社的阚士英副总编、江永红副总编、董祥起副总编和王作进副总编分别进行了授课,报社各部室有关领导、编辑组长、编辑、记也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向大家传授办报、新闻采写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新闻培训班学员分组座谈了他们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8.
写真要像真     
陈允传 《军事记者》2006,(12):25-26
新闻,要把真的写得像真的。解放军报著名记者江永红在《与新闻研究生徐蕾的对话》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小说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为什么新闻会把真的写得像假的?”诚如江永红所言,当前在一些报纸刊物的版面上,在荧屏上和无线电波里,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新闻不像真的。要说作者故意造假恐怕是冤枉了人家,但读起来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不像那么一回事,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我们所呈现给广大受众的每一篇新闻,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而决不能有一点虚假。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9.
邵薇 《军事记者》2002,(2):16-18
2001年12月9日,由南京政治学院主办的高艾苏军事新闻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解放军报社、军区军兵种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新闻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余篇。这是继去年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之后军事新闻学界又一次以知名军事记者为个案的研讨,也是军地联手又一次旨在推进军事新闻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10,(6):36-36
江永红(1947年—),高级记者、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湖北天门人。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入伍,从炊事员、班长、排长、干事、指导员逐级当至教导员,1979年调解放军报社,先后任驻站记者、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名单及事迹简介获奖者名单徐福铎 端木来娣 江永红 张建星 魏 斌 刘振英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 张建伟 邬志豪 詹国枢 于 宁事迹简介徐福铎 男 48岁蒙古族 内蒙古赤峰市人。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哲里木报社主任记者。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2.
徐云兰 《军事记者》2002,(10):43-44
一位美国新闻专家曾经指出,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整个国际新闻界最大的竞争,就是新闻可读性的竞争……很显然,可读性不只是表面的内容浅显、通俗好看,它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近读江永红的《兵戊走笔》(以下简称《兵》)一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可读性的这种深刻内涵,在《兵》书中都可以找到理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清代经学大师江永的西学研究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对于其西学研究中的理学背景,关注尚有不足。本文以江永《翼梅》中若干西方宇宙论问题为例,分析了传统"理气"在江永西学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永是中国的香柚之乡、香芋之乡、香姜之乡,其间的千年古村、千古女书,瑶城千家峒的"三千文化",更是江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集中写照. 去年春夏,有幸访江永千年文明古村上甘棠,真切感受了一砖一瓦是圣贤,一草一木均文章的胜境.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难做,往往并非难在局外人所说的紧张和辛苦上,而是难在对度的把握上。新闻的度,既是新闻学上需要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新闻实践中时时碰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故有认真探讨之必要。请看江永红的《试论新闻的度》。  相似文献   

16.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在桂花飘香中召开了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孙晓青的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是南京政治学院继成功举办江永红、高艾苏、贾永、李文朝、江宛柳等著名军事记者研讨会之后.又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盛宴。来自解放军总政机关、南京军区、军内外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报新闻培训班从7月10日至26日进行了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阶段,解放军报社的阚士英副总编、江永红副总编、董祥起副总编和王作进副总编分别进行了授课,报社各部室有关领导、编辑组长、编辑、记者也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向大家传授办报、新闻采写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新闻培训班学员分组座谈了他们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册托名江永的<善余堂文集>,自此书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不揣浅陋,从公私文献著录、文体风格和思想内容上对该书的真伪情况做了翔实的考论,可以肯定<善余堂文集>并非全部都是江永的作品.并由此对江永的治学思想和风格加以阐释,展示了他在清代学术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均 《新闻世界》2013,(9):14-16
人物报道写作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军著名新闻人江永红因其在人物报道方面卓有建树而广受各界赞誉,其独到的人物报道写作手法可充分借鉴利用。其人物报道之道主要体现在根据宣传要求选取典型、紧扣人物个性精心打磨、立足质朴自然描人叙事、求言简义丰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20.
我与江永红同志同代、同辈、同行、同步、同道,五同。这使我比其他同志更有可能经常接触永红同志的新闻作品。“同步”,我们差不多同一时期走进新闻界。“同道”,是说我对永红新闻作品风格特色的认同与欣赏。就我的感受而言,永红新闻作品最显的风格特色是激情奔涌与大气勃发。翻阅他的新闻作品集,总觉得作在不停地奔走呼号,在向你大声传告他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种风格特色,具体表现为“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