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新闻界,无论是年岁大些的,还是青年,对穆青同志都是非常崇敬和爱戴的。我也怀着同样的心情。由于我长期在新华分社工作,过去主要是“远处看”的感觉;1992年调到总社新闻研究所以后,开始进入“近处看”的境地,且因从新闻研究的角度多了,自然增添了几分思索。特别是担负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筹备工作之后,我联系穆青同志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重温他的一系列新闻作品和新闻学论述,一个认识油然而生:穆青同志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也可形成一定的风格。大凡成熟的记者的新闻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斯诺的明丽畅达、法拉奇的尖锐泼辣。新闻作品的风格是记者在占有大量的客观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体现其思想水平和倾向性,反映人物个性特征、语言习惯的东西。新闻作品的风格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是记者采写过程中诸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美的风貌。有些人认为,风格只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作为“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不存在风格一说。新闻是“易碎品”,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成怎样就怎样。这其中…  相似文献   

3.
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节,解放军报社高级记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举行。江永红同志是从我军基层成长起来的,几十年的军事新闻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对江永红同志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新时期军事记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70年代初期,李成书同志在河北大学中文系读书。那时我讲授基础写作与新闻写作一类的课程。20多年过去了,他留给我的勤奋、刻苦、朴实、忠厚的印象,至今难以磨灭。最近,省内新闻界的、一些同志向我介绍说:邯郸日报的李成书很有“动静”,值得注意。近年来他采写了大量有特色、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其中2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并被评为邯郸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我听后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5.
当他捧出厚厚的几卷新闻作品剪贴本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么也难以相信,这些文章竟然出自他──广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金凯辉大校之手。作为全区军训部门的负责人之一,他的生活一年到头始终是个“忙”字。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余凯辉同志自七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业余报道以来共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1000余篇,连续匕年被新闻单位和宣传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和优秀新闻工作者。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他四次荣立三等功,并于1987年被解放军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同许多踏上新闻之路的同志一样,余凯辉由一名连五个“W”都弄不清的…  相似文献   

6.
“做好一个人民的记者”———石西民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杜翔石西民同志是我党“宣传文化方面杰出组织者、著名报刊活动家”。作为石老的同乡晚辈,我从小就听说有关石老的事迹,但认真研究他的作品,却是在他逝世10年后的今天。展读他的新闻作品和晚年回忆录,我为那...  相似文献   

7.
再谈新闻写作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华东 《新闻前哨》2002,(11):14-16
《新闻前哨》今年第8期刊出拙作《新闻写作要提倡一点风格和“流派”》,引出有的同仁的一点兴趣,结合其提出的几个问题,我再围绕新闻写作风格谈谈己见。(一)风格=独特性+一贯性歌德说:“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文艺理论认为,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所以雨果认为,风格是优秀作家的标记。同理,新闻写作风格,是记者、…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9.
韩玄 《新闻世界》2013,(9):275-276
著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江永红同志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本文对江永红同志一些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军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去做好军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他在革命的一生中,始终把新闻工作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重要手段,并亲自参加新闻工作的实践,写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是无产阶级新闻写作的典型范例,达到了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新闻文风的鲜明特色。毛泽东同志的新闻作品主要包括新闻消息和新闻评论,本文只就他的新闻消息的写作特色试作赏析。毛泽东同志的新闻消息的写作有着多方面的特色,主要可概括为: 篇幅短小 简洁明快 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很少超过千字,多是一、二百和三、四百字,如《爷台山战事扩大》203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78字,《我军解放郑州》150字。特别是《南京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史上,优秀作家的创作,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风格。“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这些话是并不夸大的。但在新闻史上,能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具有某种个性特色的记者,还并不多见;至于在风格上形成某种流派(例如我国文坛的“荷花淀派”与“山药旦派”),那就更少了。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已有一些同志有意识地在新闻通讯领域中“创一体,备一格”。例如穆青同志的人物通讯、阎吾的“情景新闻”、柏生的专访、刘宾雁的政论式通讯等等。风格的个性化与  相似文献   

12.
首先,让我转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丁关根同志对“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召开的热烈祝贺,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穆青同志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这在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穆青同志既是享有很高声誉、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名记者,又长期担任新华社重要领导职务。从1942年在延安起,穆青同志在党的新闻战线上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对党的新闻事业建树很多,取得了多方面的丰硕成果。特别是他的新闻作品,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在新闻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本人曾相当长时间在穆青同志领导下工作,深受教  相似文献   

13.
王刚 《新闻前哨》2005,(2):51-52
新闻作品是否有自己的风格,这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有人就认为:风格只属于学创作的范畴,是艺作品的专利。作为“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其体的本质特征是再现,新闻报道(消息与通讯)只是按固有格式写作而已,无所谓风格。事实上,新闻作品不仅存在风格,而且是能形成风格的。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风格,是报纸所必需的,记者所追求的,读者所欢迎的。新闻作品风格是报纸竞争的实实在在的手段之~,是记者自己所以立于记者之林的标志之~.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我”区别于“你”的显著特点。我们不妨看看毛泽东、范敬宜等人的消息。毛泽东是大家公认的新闻写作大家,他写的消息尤其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典范。从《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到《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再到《南京完全解放,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无不以表现重大事件为中心,语言无不简洁明快,内容无不博大精深。《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延安《解…  相似文献   

17.
一位记者朋友曾向我表示:做记者,就要立志写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带响”的报道呢?笔者就此专门求教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同志。冯健在4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写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1966年前,他同穆青、周原同志采写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0年,他们再访兰考,写下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0年代初,他同曾建徽同志采写的“中南海纪事”系列报道——《中南海的春天》等,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担任《瞭望》周刊社顾问等职,并受聘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8.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9.
我怀着敬慕的心情去拜访我国著名新闻摄影家、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徐永辉同志。总编室的同志引我到他的办公室,徐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乐呵呵地对我说:“欢迎,欢迎,您是采访我的第107位记者了。” 徐老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闻摄影家。他一直是浙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勤奋刻苦,富于创新精神,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青年时期就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赛中获得了铜牌奖。徐老是获得我国新闻摄影特别贡献奖最高荣誉的  相似文献   

20.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