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名年过六旬的新闻爱好,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余年,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各类稿件2000多篇。有人问我有啥写作诀窍?我的回答是:“长年耕耘自见功。”  相似文献   

2.
军旅13载,记忆中美好的事情太多了。不管是作为一名基层部队的报道员,还是一名新闻干事,与解放军报的“姻缘”,恐怕每个人都有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感激。回顾我和军报的关系,也是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军报给了我今天。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1日至14日,是我连续第三次采访全国“两会”。这一次与前两次都不同:前两次我是单纯采访政协会,而这一次,则是兼顾。重庆晨报4名采访全国“两会”的记者中,3名是文字记者。按照分工安排,我的同事赵君辉和谢夷,分别采访人代会和政协会。我呢,两边跑。  相似文献   

4.
马昕 《军事记者》2005,(12):63-63
说起军报函授中心,我总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因为我是它连续5期的忠实学员,同时也带头让我部286名官兵成了该中心的“弟子”。  相似文献   

5.
求“渔”记     
张少武 《军事记者》2001,(10):42-42
每当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稿件,我的心头总会生出几许感慨:在漫漫新闻之路上与其凭借他人挂号出名,不如学会自己走路,慢慢前行。急功近利:“失马蹄”。三年前,初入报道组时的我对报道可谓一窍不通,但为尽早“出名挂号”,我竟走起了“旁门左道”:让一名搞报道的老干事每次写稿都挂上我的“大名”,我则跑腿、扫地、倒茶,全心全意搞好后勤“保障”。不多日,在老干事的鼎力相助之下,我的“大名”频频见诸报端,一时间,领导、战友的赞扬声灌满了耳朵。我越发轻飘飘起来。然而,没过多久老新闻干事高升调走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来了采…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初学写稿的通讯员,由于不得要领,致使我所写的“小方块”总是石沉大海。一位有写作经验的好友给我拿了几本《新闻三昧》告诉我:“这就是老师,能帮你入写作之门,好好学吧!”从此,我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仔细阅读,而且是边读、边想、边琢磨,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三昧》中的“佳作赏析”、“践行篇”、“充电乐园”、“灵犀一点”、“笔者自助餐”等  相似文献   

7.
杨福安 《新闻界》2001,(5):69-69
我采写的《“县官”请“社官”作报告》(本刊在第三期作了评析)在四川农村日报刊登后,立即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村各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被评为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二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回顾这篇稿子的采写经过,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立意,来自素材的追踪挖掘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天天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所闻所见的新闻素材不少。但是,真正具有好的新闻价值的题材并不多。所以,注重发现好题材,抓住好题材,始终是我从不放弃的想法。《“县官”请“社官”作报告》就是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偶然)发现而紧抓不舍…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事迹感人、写得不错、反响也很大的人物通讯。但其中一个细节,看稿时让我产生疑问。这个细节是说,通讯歌颂的这位“热血英雄”执勤时,与5名歹徒进行了8公里追击较量,5分钟生死肉搏。“……被激怒的歹徒唯恐他不死,临走前又用大砍刀朝他脸部猛砍一刀,致使‘英雄’9  相似文献   

10.
一兵 《军事记者》2001,(3):19-19
江卫阳常说:“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培养了我,使我这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党的新闻战士!”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一个监狱里,一名患有哮喘病的囚犯因难以忍受狱友吸烟的习惯而数次要求换囚室,但一直没得到应允。他在那里几乎无法呼吸.非常痛苦。一名妇女知道这件事后想帮助他,就打电话给一家报社的编辑,问他是否可以写点什么。那位编辑回答:“等那人死时再给我打电话。”  相似文献   

12.
有幸,我被评为重庆经济报2003年11月份的“明星记”。我看重这份荣誉,更深深地感到这份荣誉给我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作为一名从事财经报道的记,我认为,对于自己所涉及的报道领域,就是要广泛获取信息,重点分析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让业界和读认可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14.
“学好用好军报,当个将军没问题;会给军报投稿写稿,当个记没问题。”这句话是我1984年秋当新兵时听一位干部说的。从听到这句话起,《解放军报》就成了我的梦想1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边防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报记、编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报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和强壮。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解放军报大学!”  相似文献   

15.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16.
“8名男子当着在场近200人的面,将一女子摁在沙发上扒光其衣服,由其中一人实施了强奸”,“慑于歹徒的淫威,在场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整个过程持续了五六分钟”。这则经南方某媒体报道,在读中引起极大愤慨的新闻,竟然又是严重失实的新闻炒作。据后来的媒体证实,事情的真相是3名男子将一名女子强行拉至他们所在的卡座内的沙发上。趁其他人正在跳舞没有注意,其中一人对该女子实施强奸,由于遭到吴姓女子的反抗,暴行即刻停止。“事后经调查核实,周围所有人员均未察觉”。  相似文献   

17.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说过:在采访某一新闻过程中,突然发现另一新闻,立刻敏感地抓住。这种顺手牵来的“羊”,往往比按计划去采访得来的更新鲜、更生动。我作为一名地市报的记者,在实践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一 1998年夏天,位于长江江心洲的团风县团风镇罗霍洲村遭受灭顶之灾,全村253户村民房屋全部被洪水冲倒。为了灾民的长治久安,团风县决定把这个“十年九淹”的“江心村”整体搬迁到县城。8月25日,该县在全省动工兴建第一个灾民新村。9月30日,罗霍洲首批52户灾民搬进新居,永远告别了遇汛即淹的日子。我作为报社…  相似文献   

18.
《军人与法》创办快19年了,19年来,这个园地从专栏、副刊到专版,赢得了一批批忠实读,吸引着许多作为之辛勤耕耘。《军事记》的同志要我说说怎样给《军人与法》写稿,作为一名创办并一直经营这“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编辑,我求之不得。准确些讲,这个题目应该是“怎样给军报写法制新闻”.因为军报的法制宣传虽主要由《军人与法》专版承载,但该专版所承载的并不是军报法制宣传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凌久 《新闻记者》2003,(3):80-80
羊年伊始,新闻界曝出丑闻。2月初,“中国第一月嫂”的骗局终被揭穿(详见本期《揭开“中国第一月嫂”面纱的前前后后》),“拔出萝卜带出泥”,部分曾经为“第一月嫂”刘洁“鼓吹”、“炒作”的传媒、记者浮出水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曾撰写《赢在起点》一书为刘洁树碑立传的周兴旺是“北京某媒体的记者,专门做教育方面的报道”。周虽然表示对《赢在起点》一书的采访内容负责,但他也承认,其中许多东西“都是刘洁跟我说的”,“我也不可能每件都调查、核实。”也是由周兴旺等编著的《芝麻开门》一书,将刘洁誉为“中国最有经验的…  相似文献   

20.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原型是取自“南京路上好八连”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战斗生活。当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解放军入城前夕,毛泽东主席就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南京路上好八连”正是保持与发扬我党光荣传统的一个典范。40年前,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战士,曾对“南京路上好八连”进行过多次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