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富国强民的历史进程中,沿着翻译出版西方“器物”类书籍、政法制度类书籍,以及文学文化类书籍的路线,一步步实现着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启蒙.本文系统梳理了翻译出版对现代性所起的关键作用,并论述了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定的现代化进程相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理论旅行”的“现代性”话语似乎又处在一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周宪先生是近年来现代性理论的积极译介者和研究专家,他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更是“成一家之言”,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刊本期围绕周著,展开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对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新思想资源的开启》则“深描”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周宪先生针对两文,专门发来《现代性视域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作出回应,并对自己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深化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并引发读者诸君的理论热情。当然,更希望有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 ,作者生发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作为赛博、废土等朋克风格的衍生,“东方”朋克强调中国传统要素与视觉符码紧密结合。从追光工作室的《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哪吒》《新神榜·杨戬》,到刘宇昆的丝绸朋克,“东方”朋克以景观要素的现代性垒叠为编码,以产生的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意义为解码,筑就现代性基石;以现代性反抗内核的延展和二元三界的创新建构进行神话传说的现代性重构;在流动、融合的时空特色和现代性反思中与元宇宙互动生成,体现了中国话语在朋克文化这一亚文化现象中的发声。  相似文献   

7.
陈惠芬等所著之《现代性的姿容——性别视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以下简称《现代性的姿容》)是近年来以性别视角下介入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个学术总结,也是一项高端研究成果,堪称力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研究述评,回顾评介了近年通过各种视角对上海文化进行研究的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文字以评为主,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问题如今已成为国内外知识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些年,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很多研究纠结于何谓现代性这类大而化之的问题,而未能对现代性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困境及其内在特质有一个较为深入地开掘和推进,肖伟胜先生的《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以下简称《体验》)一书另辟蹊径,择取了“极端体验”这一命题作为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困境,开启了现代性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对此类研究具有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陈雪虎所著《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一书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却实际上忽视了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与此书呼应,在这篇《"文"到"文学"的迁变》中,陈雪虎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文"的各种内涵,并反思现代中国之“文学”的特殊内涵。这也就把一个崭新的课题置放到我们眼前:中国的“文学”,究其现代性的意义来说,就存在一个“发生”的问题——至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义与创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1998年1月)一书中提出“现代学”概念,将之视作关于现代事件的一门知识学。王一川在《中国形象学》(1998年1月)与《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新眼光——中国现代学刍议》(《文汇报》1998年5月13日)中也提出了“现代学”概念,开始从文学和诗学进路对本土现代性问题的探索。而2009年的新作《中国现代学引论》则全面阐释“中国现代学”问题,颇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人的到来也影响和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面貌。人的迁移成为一个时期文学现象和地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一书以“变迁”“变动”为主题,系统考察了人口迁移流动对一时之文学、一地之文化产生的影响,视角全新,解剖深刻,是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3.
郭丽静 《视听》2016,(12):47-48
"现代性"是18世纪西方社会启蒙运动的产物。中国文化中"现代性"的起点则是晚清时期。至建国初期,革命话语取代了现代性话语,许多革命电影中依然隐含着现代性的元素,这种现代性元素既是对晚清至五四以来"新民"思想、"个性解放"等现代性追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包含着对五四现代性的否定和超越。本文通过对农村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来探究建国初期电影中的现代性元素。  相似文献   

14.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影响广泛且深远的艺术运动,自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相关研究不断涌现,至今仍被热议。本文基于2022年出版的《新艺术运动:转变中的艺术、建筑和设计》一书中的“现代性”相关内容,进一步延伸和讨论新艺术运动的现代性张力。全文引入现代性的相关理论和艺术设计史的宏观视野,将新艺术运动的现代性与其相邻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包豪斯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新艺术运动“矛盾的平衡”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5.
邓招华新著《“文学场”视域中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从文艺社会学视域出发,在历史场景的空间性重构中考察西南联大诗人群,穿梭于文化政治、艺术现场等多重语境的交叉地带,从新诗的现代性体验与诗形转换与建构两个层面完成了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身份辨识,突显出西南联大诗人群体创作在新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 作者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观察中国文学,他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对中国文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作为舶来品,其涵义在国外汗牛充栋的著作中被反复言说,形成一股强大的“现代性”潮流,进入不同国界知识分子的视野。自从这个概念被中国化后,学界不乏争论,但尚未出现堪称经典的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期推出了南京大学周宪教授的《审美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进行了富有创建性的批评,引发了美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对此概念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感时忧国”所生发出的中国“现代性”主题成为顾氏《文学史》纵横捭阖的叙事核心。而作者本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文学的文学史书写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借文学这个模型去写一部20世纪思想史”。  相似文献   

19.
“卫生的(全球)转变”,催生了《穿蓝色长袍的国度》等一系列关注卫生的书籍,这些事实构成了《卫生的现代性》诞生的西方语境,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一词与“现代性”不同。每一代人都生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他们的“现代”,有他们自己的“现代文学”。可当我们以“现代”来定义自清末或1917年到1949年这个短暂时期的中国文学时,这种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在哪里?在“西方现代性”那里。所谓“西方现代性”,指的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一些特征,如民族语言~文学的崛起、民族一国家意识的形成、‘主权国家的建立、工具理性的兴起及其带来的机器工业和黑格尔所说的“现代国家的管理技术”等等。按照这些事后归纳的特征,“西方现代”的开端被推至十六世纪初,且这些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