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2.
最美的月亮     
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母亲的手术是8月12那天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他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  相似文献   

3.
黄玲 《出版参考》2010,(2):47-47
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坚强刚毅的母亲立志要将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将女儿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高昂的学费并未吓倒母亲,她四处打工挣钱;七岁的女孩看见母亲整日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就会忍不住流泪。  相似文献   

4.
偶尔去领导办公室取送文件,有幸得到一本书《母亲》,这本书的作者是陇南市委书记王义。如获至宝,闲暇之余,我用心认真地品读和学习。《母亲》一书分篇章描写了陇南大山深处的多位母亲,其中有不辞劳苦50多年喂养两个痴呆儿子的母亲,有为顶替儿子而挥舞钢钎、炸石修路的60多岁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潘桂平 《大观周刊》2011,(19):259-260
“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壤,是海洋。”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鲁迅先生关注封建文化制度下母亲们的命运,塑造了善良伟大、受苦受难、蒙昧无知、蛮横粗鲁等一批母亲形象.母亲生命的无价值无意史,不只是母亲自身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在与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的比较中,更能挖掘出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鲁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独特的感受书写着母亲的痛苦与忧伤、蒙昧与残忍,表达了对理想母亲的呼唤与追寻,对时代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正>为上抗大,母亲不惜绝食抗议我的母亲黄实(1917-2005),河南省安阳县郭村乡人,曾用名黄素贞。母亲一岁时,姥爷就被人杀害,目不识丁的姥姥一人含辛茹苦把母亲养大。母亲在1934年夏天,考进开封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北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母亲和同学们积极响应,一起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张贴抗日标语。从此,母亲逐步认识到:面对日寇的侵略,只有坚决抗战,才能不当亡国奴。从此,只要有关抗战的活动,母亲就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7.
抱一抱母亲     
他感觉和母亲隔得很远,也许真是长大了,如今娶妻生子,加上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家。但这次,他却必须回家了。母亲病了,住院了,从医生的神态中他看出,母亲的病很重,而母亲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母亲阅读服务,形成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建立科学理论方法体系、践行分龄分层阅读等服务特色,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母亲阅读服务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即建立母亲阅读服务体系、注重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探索跨界合作服务模式、重视面向特殊群体的母亲阅读服务等。  相似文献   

9.
李宏 《中国广播》2014,(6):87-88
德国北德意志电台劳伦兹·罗尔霍伊塞制作的广播特写《母亲的影子--在父母家大扫除》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奖。特写以“母亲”为线索和切入点,以三个“我”的对话形式、细腻的细节描写,走向母亲,走向自己过去的岁月。与母亲和解,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从而放下过去、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10.
母亲这一概念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母亲形象和特征.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和话剧中母亲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果中往往带有"恶"的因子分析,再塑恶母形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田锡如 《档案》2014,(11):46-47
偶翻档案,发现一张抗战时期的宣传画——二十四孝图,生动地再现了汉文帝为其母喂汤药的故事。史载,汉文帝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敢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而且一病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睡了之后,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母亲》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第一次印数为0万册,供不应求后又加印了60多万册,总印数达到120多万册。一时间,读《中国母亲》、谈《中国母亲》、评《中国母亲》成为江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母亲》的出版,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构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宏伟殿堂。  相似文献   

14.
那一年的冬天,天上飘着白雪,我和母亲一起去逛超市。从超市出来时,我对母亲说我饿了,母亲瞧见超市旁边有炒凉皮的在叫卖着,我们便要了两碗。忽然超市  相似文献   

15.
曹林 《青年记者》2021,(17):27-30
周科,新华社记者,深圳支社副社长,2010年拍摄的"春运母亲"感动中国,成为春运史上最动人的瞬间之一,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周科一直关心这位母亲的命运,遗憾当年没有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在众多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周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春运时终于找到了这位母亲。随后,他推出的特稿"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11年后找到了!"(以下简称"‘春运母亲’找到了")再成刷屏之作,"泪洒"社交媒体,成为记录11年间中国变化和普通人命运变迁的新闻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2月13日.早上7时.我照例打开电子邮箱,一则来自北京的泣告让我呆住了.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老师的儿女给我的邮件称:“母亲刘衡1月1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送朝阳医院抢救,昏迷27天,终因心、肺、肾衰竭,于2月7日下午4时逝世。母亲生前得到您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对此我们惟有深躬到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根据母亲生前遗愿.丧事从简.遗体捐献,2月11日我们送别了母亲。母亲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北京长青园,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生命之光’的纪念碑上。未悔人生虽九死,独留史笔待千秋!母亲毕生追寻真理,她光明磊落、坚贞不屈、嫉恶如仇的品格和精神永存,也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我们将永远承传。”  相似文献   

17.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18.
母亲是好莱坞巨星英格丽·褒曼,父亲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巨匠罗伯托·罗塞里尼。57岁的伊莎贝拉·罗塞里尼仍然拥有母亲的天使脸庞和父亲的纵横才气。  相似文献   

19.
李诺冰  姜滨 《声屏世界》2022,(4):45-47,54
电影作品中不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导演往往通过话语和行为塑造出多元性格的母亲形象,将母亲形象具像化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红色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区别于其他题材电影中的形象,不仅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力,更是一种意象表达,承载着家国想象和意识形态内涵,起到帮助观众接受红色思想,建立红色政权合法性的作用.文章以江西红色电影文本为例,...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母亲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中向来不缺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2019年热播剧《小欢喜》中塑造的三位母亲形象截然不同,个性鲜明且真实饱满。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